瀚海狼山: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
2021-02-05 09:36:47






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这个问题可能一直困扰了100多年,恐怕从清末就有争论。而到了现代,又不断有“武术大师”当场被K0;关键是被K0之后还输人不输嘴。似乎坐实了传统武术都是花拳绣腿的结论。实际上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绝不是如此的。传统武术其实是非常广泛而精深的。传统武术里确实有表演和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流派,说这类武术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套路或者自古而来的“健身操”也没什么不可的。毕竟从华佗发明五禽戏开始,就明说是中老年健身操而不是好勇斗狠的招数。但真正以格斗为目的武术是一直存在的,既有器械格斗术,也有拳脚格斗术。不过因为历史的关系,比如整个清朝前半大段接近200年,是一直不鼓励民间练习武术的。更不准许民间保留刀枪等开刃的器械。我们现在看到清末民间,可以摆开十八般兵器公开练武,甚至可以走街串巷打把势卖艺,



这都是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同治年间以后,接受民间不存兵器的经验教训,放松管制以后的结果。虽然大清前中期没有元朝让几家人共用一把菜刀那么严格,但是在同治年以前,民间是绝对不准私藏刀枪盔甲。在同治年以前,也基本无人敢公开的练武收徒。就是有人练拳也是偷偷摸摸地进行还要防止被邻居J报。因此当时的拳脚功夫基本是父子相传;传男不传女。除了防止技艺流失,更重要的是防止传出麻烦惹祸上身。到了同治以后的清末。民间终于可以公开练武,但是练武的规模也仍然很小,靠练武可以养家糊口更是难上加难。公开开设武馆收徒,则基本是1900年以后的近现代的模式。过去练武,最正经的相关职业也不过是当镖师和为富人看家护院。但是当镖师和看家护院,第一是社会地位很低;第二是收入很少,而且很不稳定。自从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这种近代铁路开通以后,以及洋枪的普及,连正经的镖师这碗饭都没得吃了。


至于说少林武当之类,出家人混碗吃更难,就算是武当少林一直有练武的传统,在当时的环境中也基本没什么走出庙门的社会影响。生活本身的艰难,导致从清末到民G时期,真正练武的人,最大的生存环境其实是当脚夫力行和车站码头的搬运工人。其实都是苦力的行当。包括民G第一武术大师霍元甲,一生走的道路恰恰是从出身镖师家庭,一直到壮年长期当脚夫,可挑千斤重担,最终被有心人发掘才获得了名气。狼山对搬运工人这个行当是非常熟悉的。要知道,旧社会的搬运工人,可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第一这个行业有行规组织,说白了就是有工头恶B控制,甚至有帮H渗透。而想入门,是需要选拔的。基本身高都起码在177以上,大多数需要180以上,狼山的父辈就亲眼见过解放前码头搬运工的选拔 。需要每人先签订生死文书,自愿参加选拔,一切后果自负。然后扛150公斤的物体。你没看错,真的是150公斤。最好扛的是一袋沙子,因为是软的,而如果遇到特别刁的把头,直接让被选拔者扛300斤的大石锁,这第一步就可以当即刷掉一大批人。


选拔开始,就是让这一群壮汉,扛上300斤在码头和大船之间的跳板上来回走,走一次弯腰拾起一枚铜钱放入一个碗里,拾钱的时候300斤重物不许放下。看谁的铜钱多,只要前5名。有些身体扛不住的,来回两三趟就瘫倒了;有些人会晕厥,险些掉海!而最终过关的,居然能来回拿到几十个铜钱,中选者基本个个都是人形高达。而这些人中间,不少都是祖传练家子。一个人对付四五个平常的壮汉,一拳一肘都可以让普通对手立即断几根肋骨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当年某灯灰坐船到四岛前,正是在大港码头上,见识了这群人高马大,肌肉爆棚的北方苦力,立即得出一个“4岛怎么可能打赢中G”的最终结论。也由此可见,过去真正的练武之人,都是以极为强悍的力量和耐力为基础,这样的传统武术才是真正有杀伤力的格斗术。现代人基本不需要靠蛮力吃饭,因此大部分传统技击成了健身操也没什么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