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印度加大对我“惩戒威慑”,以我为战略敌手昭然若揭
2017-07-12 13:55:18



越界印军仍未撤回到中印边界印方一侧,据报印方已做好在洞朗地区长期对峙的准备。与此同时,印度海军与美国海军、日本海上自卫队7月10日起在孟加拉湾海域展开联合演习,明确将矛头指向中国。印度咄咄逼人的背后,是其在军事安全上把中国当作主要“敌手”,在国家发展战略上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同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没有朝中方提倡的“好邻居、好伙伴”方向发展,其中既有领土争议的原因,也与印度战略文化、战略指导和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1、两国存在分歧巨大、地域广袤的领土争议,印度绝不妥协让步、对我心怀雪耻之念,是其在军事安全领域视我为最大威胁、以我为敌的根本动因。

中印边境问题,肇始于上世纪初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时,英国代表采取欺骗手法,与西藏地方代表私自签署的非法划界换文协议,对此,当时及历届中国中央政府都拒绝承认。印度独立以来,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的非法边界主张,而且趁朝鲜战争我无暇西顾之际,先后占领、蚕食了我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不仅如此,印度还在其策划的西藏叛乱失败后,公然向我提出要把中印边境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为阻止印方不断挑衅的“前进政策”,中国军队被迫于1962年10月发起“自卫反击战”,给印度以沉痛教训。
为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2003年10月底,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以中印边界问题中方特别代表的身份访问新德里,开启了两国外交高层就边界问题的谈判机制。2005年4月两国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之后,双方围绕《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框架协议》展开了第二阶段谈判,迄今已进行19轮会谈。由于印方拒绝中方提出的“相互让步、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案”,坚持“东段不退让、西段多争取”的顽固立场,致使谈判陷入僵局。目前,依然看不到印方有任何松动迹象,关于第三阶段《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具体办法》更是遥遥无期。


为创造于己有利的谈判条件,一方面,印度在边境争议区蓄意挑衅、频繁制造摩擦,以显示其领土主张;另一方面,印度认为我解决台湾问题后必将武力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为此,调整了对华军事战略,将原来的“拒止威慑”转变为“先发制人”的“惩戒威慑”;将主要针对巴基斯坦的作战转变为同时应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两线作战”。近年来,印度积极扩军备战:逐年增加军费,2016年超过俄罗斯位居世界第4;大量引进先进武器装备,进口量稳居世界第一;积极研制指向中国的战略导弹、大型水面战舰、核动力潜艇;在中印边境,加快战场准备、组建“山地打击军”、前置重兵、频繁举行以我为假想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印军念念不忘1962年的战败耻辱,发誓要报“一箭之仇”,打赢一场核威慑条件下的信息化局部战争。
2、成为世界大国的强烈抱负与狭隘民族心理相互交织,致使印度对我抱有深度疑虑和戒心,并将我视为国家建设发展及夺取地区领导权的主要障碍和对手,是其与我比高、较劲的强大内在动力。

印度的大国之梦由来已久。早在立国之初,首任总理尼赫鲁就发表了让后来所有印度人奉为圭臬的名言,“印度现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巧合的是,印度与中国几乎在同时期建国,人口规模和最初发展水平也几近相同,两国都有大国、强国之梦,因而自然成为西方喻为的“龙象之争”。由于目标、视野和民族心理的差异,印度并不沉潜于自身发展,反而更加关注于对方。
在两国的发展道路上,一直以来,印度都在与我明里暗里较劲。随着我国力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印度国民心态严重失衡,既把我当作国家建设发展的参照坐标和赶超动力,又把我视为阻碍其发展的强大竞争对手。印度思想界认为,中印两国同为世界最大的、同时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势必存在不同层面的同质对冲和结构性对撞。目前,中印两国在双边贸易以及国际市场上存在较大分歧,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印度对出现的贸易逆差极为不满。加之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开放程度较低,印度已成为对我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贸成员国之一。对我出口产品采取多种形式的贸易歧视,如不合理的征税、配额、禁止进口等。此外,还借维护国家安全之名,拒绝我涉足所谓敏感产业,并与我争夺国际能源资源。


资料图:印度的坦克装甲部队


在国际战略格局上,印度对我极度猜忌,认为我不愿接受其成为世界性大国,对未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供应国集团对我耿耿于怀;将我对巴基斯坦的友好视为不顾忌印方感受,别有用心地对其进行战略牵制;对我投资缅甸、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港口建设心生疑虑,接受美国军界看法,认为我在构筑针对印度的“珍珠链”式的包围;对我提出的贯穿南亚、中亚、西亚等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主张充满嫉妒和焦虑,认为我挑战了其南亚主导权,动了其“奶酪”。基于对我的疑虑和戒心,印度也采取了对应性举措:积极推进“向东看”战略,配合美、日插手南海事务,向越南等南海涉事国提供武器装备、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对斯里兰卡等国施加压力,迫其停止或暂缓与我签订的合作项目;拒绝参加我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
从印度独立以来的历史看,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将会矢志不移地传承下来,但长期受殖民统治形成的自傲又自卑的民族心理不会轻易改变,面对中国崛起的现实,这个“劲”看来还要较下去。
3、打着世界最大民主国家招牌,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在抵御、遏止“中国威胁”的背景下,与美日等国结成地区准军事同盟,并获取先进武器装备,是其敢于向我叫板的底气。

一直以来,印度凭借世界第二大人口国、最大“民主国家”和“不结盟”政策这三大资本炫耀于世,也确实为其带来了巨大荣耀和实惠。但进入本世纪以来,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已逐步被“务实外交”所取代,标榜的“大国平衡”政策也出现“重心偏移”。
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军事力量的显著增强,印度的安全压力日渐增大,对外寻找更大“靠山”、获取更多军备援助的意愿更加急迫。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恐慌也日益加重。于是,在共同抵御、遏制“中国威胁”的大旗下,印度与美日等西方大国的关系空前紧密,并结成了事实上的“准军事同盟”关系。


中印边境资料图


一是确定战略合作关系,签订多项指向明确的军事协定。1998年印度核试验后,美国曾一度对印实施了制裁,但借助“9.11”事件后的美战略调整,印度迅速与美国恢复了关系,2000年两国建立了“新型伙伴关系”,2004年调整为“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又进一步升级为“新型全球伙伴关系”。随着政府间合作程度加深,两国防务关系也更加紧密。2005年6月两国签订《印美防务关系新框架》,10年期满后,双方同意从2015年起延长该协议;2016年9月,两国国防部签署《后勤交换协议备忘录》,根据该协定,美军可使用印方提供的海、陆、空三军基地,为美国向亚洲调整海外兵力提供支撑;印度则可购买和使用美国的顶级技术升级空军和海军装备。下一步,双方还将签订《通信和信息安全备忘录协议》以及《地理空间情报基本交流合作协议》。
此外,2000年印度与日本建立了“全球伙伴关系”,2006年升级为“战略性全球伙伴国关系”。2008年10月,两国又签署了《安保共同宣言》,为日印两国军事合作关系的持续深化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
二是获得了各主要大国提供的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2012年至2016年,印度武器进口总额达339亿美元,同比增加近50%,占全球总进口量的13%,稳居世界第一。除向传统出口国俄罗斯购买231亿美元武器外,向西方国家采购的武器数量和品种明显增多,其中包括法国的阵风战斗机,鲉鱼级潜艇,以色列的中远程防空导弹、无人机等。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同意自2014年起,向印度出售部分高技术武器和技术项目,同时允许印度根据许可证在其国内生产。近两年来,印度已向美国采购的武器有C-17、C130J大型军用运输机、P-8A反潜巡逻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大型无人机、大口径火炮等,同时还包括用于升级改进作战飞机的先进发动机。根据情况掌握,从俄、美武器性能比较及印美关系互动看,未来几年,印度从俄进口武器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而从美国进口武器的比重将大幅提升。
三是建立了常态化海上联合军演机制。印美两军除开展例行性陆、空联合军演外,自1992年起,两国海军每年还举行一次代名为“马拉巴尔”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最初主要是演练海上救援、联合反恐等科目。但随着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参演国不仅增加了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日本,演习也逐渐向联合作战方向发展,重点突出了反潜、防空和水面战等科目。同时,演习区域不断变化,从印度洋扩展到日本冲绳以东海域。自2015年起,日本成为该项演习的“永久参加国”,印美日三方为该项演习“固定”成员。近期,印美日在孟加拉湾联合举行的“马拉巴尔-2017”联合军演,为规模最大一次,美印均出动了航母编队,日本也派出了直升机“准航母”。对此,印度军事评论家毫不掩饰地表示,该项“演习毫无疑问,就是针对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活动”。


中国外交部公开展示印军越境照片


随着中印两国国力和军队战斗力的同时提升,印度对来自于我的战略和军事压力,呈现出既担忧又狂妄的矛盾状态。由于得到美西方大国的支持,印度战略高层和军方对我的挑衅心理逐步增强,一旦错判形势,由越境对峙转为固守设点甚至开枪挑衅,中印边界就存在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印度只认利益和实力,当前,指望用和平方式遏止印度停止侵犯行为难以奏效,除了灵活的外交和战略运筹之外,必须保持强有力的军事震慑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