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稍微了解目前国际造船工业现状的人,肯定知道东亚三国是当今国际造船产能和产量的前三名。虽然具体每年的前两名谁是,会偶尔出现一些变化;但是仅仅从造船吨位来看,三国占据全球前三的情况已经20多年没有任何变化了。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那么当今的全球造船的第四位是谁?也就是当今的所谓“全球第四造船大国”,到底该花落谁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在最近十年,成了一个玄而又玄的奇异问题。为何如此说?且听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慢慢分析。最近5年,不知道谁开头制造了一个东南亚某工业后起国家,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第四造船“大国”的新说法。但实际上呢?不用说5万吨、10万吨、30万吨这些当今全球常规的大型海轮,该国就是连一两千吨的挖沙船的建造技术都没有!
甚至就在几个月前,还遇到不大的台风,把从欧洲淘来而二手的万吨级挖泥船给捣鼓沉没了!玩船能力都如此,再加上并不见该国在沿海大建干船坞等造船基础设施,因此这个“新崛起的全球第四造船大国”的说法,已经近乎H扯。那么既然已经否定了这个所谓的新兴第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造船工业有没有崛起?比如南亚某国。据说该国为了给快速造民船让路,居然把自家的在建第一艘航母半路赶出船坞,3次下水!如果把这个事件反推一下,是否意味着该国的民船建造,已经忙得不可开交,那么年建造总量一定很大吧?但是事实却是,几乎没有哪家船东,从该国订购大型货轮或者其他大船。该国的几个船厂这几年也许接到了本国的一些海工平台的订单,为此把航母3次挤出船坞倒是有可能。因为该国的5万吨以上的大型船坞实在太少了。
那么既然新兴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无法进入全球第4造船大国,有没有可能仍然是哪个老牌的欧洲传统造船强国,仍然占据着全球第4造船大国的位置上。比如超豪华邮轮方面,德国在内陆仍然有一个超级室内厂房,每下水一艘超级豪华邮轮,就有15万吨到20万吨。但实际情况是该内陆船厂,已经是整个西欧唯一还活跃的民用大型造船设施;但是该厂3到4年才出厂一艘超豪华邮轮,即使每艘有20万吨,那么平均一年平摊下来,还不过6到7万吨的生产规模,总量实在是太小了。而当今全球的状况,让国际邮轮业务几乎全部封冻。因此这类船型的生产必然减速萎缩。其实要狼山说,数字比感觉更能说明问题。2019年,全球造船业,新接订单量为6534万载重吨。东亚三国新接订单量合计占世界总市场份额的97.8%,新兴大国造船企业在获取订单量方面位于全球第一。6534万载重吨和97.8%这两个数字很有意思。这等于说如果造的新船是平均10万载重吨一艘,那么6534万吨相当于653艘大型海轮。
而除了造船3大国,另外留给“全球”的剩余比例只有2.2%,也就是143万载重吨,只相当于另外14艘10万吨级的船舶。3国外全球其他所有国家只能去分这14艘船。谁当年多造两艘,谁就能拿到“年度全球第四造船大国的名头”,不过这个名头也会很快丢失,因为总量太小,很容易被他国超越。而有人说超级大国每年都在持续建造巨大的福特级,难道不能“稳定地”排名全球第4吗?其实这个6534万吨总量不包括军舰。而超级大国每年民船贡献的比例,20年来都0!就算加上福特级航母也不行。因为现在全球每年的新军舰下水总量还不到50万吨。超级大国把福特级航母都平摊进去,平均年下水才12到15万吨的规模。而新兴大国年下水军舰已经在25万吨以上;剩下的另外年下水的七八万吨军舰,全球其他六七十家海军再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