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如松:沧海桑田
2017-08-07 08:29:3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黄州,赤壁。
“只可惜,浪没有淘沙,却无端为这黄州胜景送上了这一片沙洲,时光才是最牛的雕刻师。”道士的喟然一叹,打断了书生的凭栏远眺,放声吟诵。
黄州赤壁,是一个无数痴迷于中国诗词文化者的心中圣地。当年苏东坡的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使得黄州赤壁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只是,当千古风流人物被浪淘尽之后,今天的赤壁也不复有当年东坡负手临风,凭栏高歌的风采。如今的赤壁,仅是一面红色断崖上的几处楼阁,几座凉亭,几方书画,几许慨叹。。。。。不要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种豪景巨画,如今站在赤壁的最高处,竟然连曾拍岸惊涛的长江如今也是依稀难辨,不复亲近。这就是道士喟叹的主要原因了。
“不错,苏子写这首词的时候,应该已经距今有九百多年了吧,当年他站在这里,脚下或许就是一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样子,只不过,随着江水改道,泥沙淤积,如今我们看到的赤壁才会如此模样,但这并不妨碍我在这里吊古伤今啊。我想即便苏子在世,也绝无惋惜之情,因为他早已知道,千古风流浪淘尽,人间正道是沧桑啊。。。”书生淡然的回答。
“是啊,也就是九百多年时间,就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想一想,人世之间,争长争短,锱铢必较,又有什么意义呢?”道士此时内心更觉空灵,本就无所计较的他在这一刻,似乎充分领会到时间的伟大,也充分感受到人生一世的短暂和渺小。
“如果不争,岂有今日之中国,如果不争,又岂有明日之华夏?江山容颜虽易改,中华文明永不弃。就如我此刻站在这里,看着和苏子眼里不一样的赤壁,但心中涌动的却是一样的诗情豪迈。赤壁景色虽变,文化传承如一。”书生似乎在暗指什么。
“长江由此北上,不远处就是武汉三镇,当年的汪精卫曾在此组建伪民国政府,借以保存华夏血脉,减少战争伤害的由头,大肆进行投降屈膝之事。如果以你的不争之心来看,他似乎做的也没错。但。。。。。”书生还没有说完,道士却已经变色
“你这是在胡说八道,那个王八蛋当然是汉奸,无论他打着什么样的借口,无论他的后世子孙想要怎样的翻案,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他就和秦桧一样,必然会永久的挂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你怎能如此说我?”道士有些恼怒。但书生并没有理会他,,而是接着说
“当年,文天祥被俘,押至大都,忽必烈是极为钦佩文天祥的,希望可以用文天祥为相,一者文天祥的确具备相才,二来可以消解各地不肯屈服尚在抵抗武装的信心,但文天祥誓死不从,于是先期已经投降的一些前南宋官员就去劝他:
如果你真的能够就任相职,就能劝谏忽必烈施行善政,阻止蒙古军人的滥杀,岂不是于己于百姓都是好事一桩?如果就此引颈而去,除了让老百姓受到更大的痛苦,甚至你自己的家人都难以保全,你又能得到什么呢?
但既便如此,文天祥依然不为所动。
其实他的答案早就有了,在《过零丁洋》里,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正气歌》里说更是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如果说文天祥降元能以善政护佑百姓,即便真有成效,也不过是一身之力,一时之善,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远去,这样在当时被看作大善的行为最终必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但他那种浩然正气,誓垂丹青的气节,却永远不会被湮灭的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正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文天祥组成的,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所以说,那个汪精卫不但屈膝头像,更是助纣为虐,当然只能永挂耻辱柱。可是,你也应该认识到,正是你这种不争的心态,才会给汪伪之流以翻案的借口。而文天祥似乎不争的赴死,却是在给中华民族一种最为坚韧的抗争。只有有了对于他精神的传承,才会在他死后的中国历史上,在我们将来的中国历史上,产生无数敢于抗争,誓死维护华夏文明的仁人志士。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力量。”书生一口气说完,然后看着道士。他认为道士应该完全明白这个道理。


“嗯,这也就是你所说的,大浪虽然淘尽千古风流,沧海虽然已变桑田,但只要我们代表文化的文明传承没有变,胜利者就一定会是我们。”道士似乎明白了。
“其实,人类要是和时间对决,在目前来看,似乎一定是输家,但我们文化得以传承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和时间对决,而是要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一较高低,历史上曾经有无数璀璨的文化被湮灭,被吞噬,渐渐剩下的其实也不多了,最终世界文化的一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必将会加快.融合,是一个大趋势,谁融合谁,谁才最终成为这场文化大融合的主流?如果都以不争的心态去应对的话,只怕笑到最后不会是我们。这也是我从文天祥身上得到的最大启示,民族,文化的气节和精髓一定要用一种果决的方式来积聚传承,那些动不动就投降,就妥协的言论看上去似乎有利于应急和避免更大的伤害,但其实却给了别人永久消灭我们的机会。你说,当年苏子在这里挥毫写下这荡魂动魄,豪气勃发的诗词之时,是不是也就为我们的文化注入了一笔极其难得的精髓?所以,今天在这赤壁之上,我要祭拜一下这些为中华文化得以璀璨传承的先辈们,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辉煌的历史,灿烂的今天以及光明的明天。他们在丹青上的一笔一划,都是我们秉承民族文化精神的旗帜。”书生说到此时,垂首肃立,对着长江的方向,恭恭敬敬的拜了三拜。
道士这时候终于明白,其实这个世界并不能如他的《道德经》中所说的的夫唯不争一样,如果我们不能立刻到达世界的终极,那么有些事,是必须要争一争的。想到这里,道士也赶紧整一整衣冠,对着同一个方向拜了三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