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仗英国人胜得憋屈 法国人失了信誉 中国却阴差阳错成了赢家
2016-11-15 09:33:50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这场战争被很多人视为现代化信息化战争的第一场战争,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以绝对的制空权及划时代意义的信息战实力,给全世界的军队都上了一门现代化战争课。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马岛战争才是第一场现代化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亚大陆架上的群岛。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索莱达岛、大马尔维纳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

福克兰群岛的发现及其后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历史均存在争议。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岛上设立定居点。英国于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统治,但阿根廷仍宣称拥有岛上主权。

总之就是马岛离阿根廷很近,就在其东海岸不远的地方,可是离英国却是十万八千里。

挑起这场战争对阿根廷来说是“本土作战”,但是对英军来说却是劳师远征,这也是阿根廷胆敢挑起战争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阿根廷军政府欲通过一场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当时的阿根廷被加尔铁里施行独裁统治,经济经过短暂复苏后,很快就迎来了大麻烦。1981年的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到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成长只达到19.2%;国内得到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工联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军政府受到人民的唾弃与憎恶。加尔铁里在面对严重的国内的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上,选择经由通过自认为一场干净利落的马岛战役,以其胜利的结果来转移公众的焦点。

随后阿根廷方面发起了挑衅,在经第三方调停失败后,战争爆发。

其实在战争正式爆发前,阿根廷政府及军队方面都认为,他们能很轻松的夺取马岛,因为当时的英国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大英帝国,国家战略开始收缩,大型航母全部淘汰,劳师远征到大西洋的南端,和近在几尺的阿根廷开战,他们也没必胜之把握。

但是呢英国首相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却为了帝国之荣誉,毅然劝服了所有“和解派”,出动了几乎英国全部的海空军力量,开赴马岛向阿根廷宣战。

战争开打后,大英帝国的没落就显露无疑,因缺乏绝对的制空权,英军作战一开始非常不顺利,一艘英军最先进的42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击沉,另有一艘被击沉了重伤(格拉摩尔根号驱逐舰)。而这都是阿根廷从法国进口的飞鱼导弹所造成的,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格拉摩尔根号驱逐舰上也装备有法国的飞鱼导弹。

可是阿根廷进口的飞鱼导弹并不多,很快就打完了,就在阿根廷向法国提出继续大量购买导弹的要求后,二战后和英国结成了利益联盟的法国拒绝了阿根廷的要求,不仅如此法国人还将超级军旗式飞机(阿根廷就是用这款飞机发射导弹,击中英军驱逐舰的)和飞鱼导弹的卖出数量以及性能参数告诉给了英国佬,这可把阿根廷坑得不要不要的。

最终英国取得了惨胜,告诉了阿根廷虽然大英帝国已经衰弱,却也不是你这个二流国家能蹬鼻子上脸的,而法国在国际军品市场上人品完败,因为人家买法国人的武器,都得想一想会不会再次被它出卖(貌似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防空体系也是法国人设计的,然后你懂的)。

也就是说,如果阿根廷能获得足够的武器,堂堂大英帝国还得被阿根廷这个二流国家打脸,因为即便如此,英国赢得已经非常憋屈,绝对的惨胜了。而通过这次战争也让人明白了,没有军事工业的独立自主,在战争中就只能受制于人。

世间万物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西洋南部爆发的马岛战争竟然影响到了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和西方国家关系友好,所以西方国家愿意出口先进武器给中国。

就在马岛战争爆发前,中国正和英国商谈引进其42型驱逐舰,但是在马岛战争中,42型驱逐舰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让中国意识到这驱逐舰买来实战性严重不足,于是放弃了购买计划,为当时还不富裕的中国,省下了不少银子。

还有就是在英阿开战前,中国支持阿根廷的主权申请,迫使英国外交大臣访华,带来撒切尔密件。交换条件是中国保持中立,英国愿就香港未来与中国谈判!

所以这场战争,阿根廷是绝对的输家,英国不算赢家,毕竟曾经世界无敌的大英帝国,这次战争便将其的遮羞布给掀开了,让大家认识到英国已经虚弱至此,法国也因过河拆桥而失了信誉,倒是中国成为了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