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破最强反潜侦测技术,可“吞噬”任何敌对潜艇!
2019-05-06 16:29:22



我国海军建军初期,强调 “空潜快”,主要作战对象是台湾和南海周围诸国。受制于薄弱的工业能力,引进潜艇是我军对付强敌的一种较为有效的威慑手段。

无论是苏联的“罗密欧”级以及仿制的035型“明”级常规动力潜艇,中国海军在家底不厚的情况下,尽可能想办法提高海军的战斗力。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引入后,我国潜艇工业也渐渐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比潜艇部队建设更困难的是反潜作战,这是各国海军最需要也最不好解决的问题。美军历次军演中都发现,无论水上部队组织多么严密的反潜网,航母被判定击沉的次数并不少。

这里的原因包括海况的多样性、美国核潜艇世界领先的静音航速、先进的传感器与数据链。


美军“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噪音水平为100-120分贝,接近海洋背景噪音。为解释反潜的困难,有必要介绍现代反潜作战的原理。



现代海军反潜主要使用两种平台,舰载反潜和反潜机。由于航空反潜搜索效率要高过舰艇反潜数倍,所以一般而言反潜作战的首选是反潜巡逻机。

现在各强国的反潜机,基本是使用声呐浮标加上磁力仪。由于浮标搜索范围和寿命有限,所以必须在目标海区大量投放。同时现役的磁力仪探测宽度只有几百米,即使有信号也未必能找到海区内的潜艇。

我军长期以来缺乏反潜机,反潜作战能力严重不足。外国潜艇对中国海岸线的渗透甚至一度成为日常。1992年澳大利亚潜艇“奥赖恩”号曾替代美军,偷偷潜入中国上海港刺探情报,险些被我军抓住。

面对这种窘况,我军亟需一种新型的探测仪。为提高探测宽度和灵敏度,又必须突破原来磁力仪的物理特性。目前我军的“高新6号”反潜机虽然在性能上介于美国的P-3C和P-8反潜机之间,同样面临探测距离不足带来的效率过低问题。



解决方法就在于用科技创新去削弱潜在对手的传统优势。采用量子力学原理的超导量子干涉仪无疑特别受人瞩目。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的文章提到“中国科学院取得一项突破性进展——即一种用于测量磁场的量子装置所实现的重大性能提升”。

欧美无线电专家对此感兴趣,北约军事专家对我军新技术运用当然也会重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戴维•卡普林在文中说,这“将与一种反潜战装置有关。”


1964年美国学者发明了超导量子干涉仪,它被广泛用于探矿、核工业及医学等领域,医院的核磁共振仪就是该原理的产物。

超导量子干涉仪的磁敏感度是普通磁力仪的数百倍甚至数千倍,不过由于它过于敏感,杂波太多,上世纪美军最终放弃用它来探测潜艇,而寻求灵敏度不那么高、但更加成熟的技术。美军这种选择倒是很像当年苏联人靠系统工程取胜。

但是国内的机载超导干涉仪将使用阵列方式工作,通过算法改进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核潜艇作为现阶段最强大的海上杀手,对于掌握制海权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不低于发挥制空权的航空母舰。为了对付声呐或者反潜机,潜艇艇员要接受严格训练,使用智能技术,才能避免被听到和被声呐发现。




但潜艇的磁特征是很难消除的,因为其有大量部件使用金属。而超导量子干涉仪就是针对它研制的。

反潜机使用超导量子干涉仪,发现美军静音潜艇已不再是难题。这对我军在西太平洋和海上生命线有关海域警戒和驱离敌对国家的潜艇,有莫大的帮助。

我国核潜艇技术还没有突破之前,反潜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是一种超限战的思维。类似于罗荣桓留田突围的“翻遍战术”。追求核心技术突破来改变游戏规则,是后发国家廉价却有效的赶超方式。

北约,准确地说美制核潜艇在远洋,长期以来仰仗静音高航速这一巨大优势。中美潜艇上的差距是中美军工领域的最大差距,也是需要中方攻克的重大技术堡垒。




在降低潜艇的可探测性上,世界最先进的泵推技术也只是对降噪有效果。潜艇的磁力信号从来不是美国设计潜艇所考虑的,而且凭借现有技术很难消除磁力特征。



据估计,中国机载超导量子干涉仪初期型号的探测距离有6公里,未来做好消音,提升潜力很大。

即便如此,这比原来几百米的探测距离有了一个跃升,况且这种先进仪器还能被用到“水下长城”的建设中。

上世纪,美国建立了大型近岸反潜警戒体系——“水下声波监听系统”。但是它对第三、第四代核潜艇监听效果很差。

1990年,美国海军曾在挪威海域对该系统针对第三代核潜艇的试验,结果只能将目标锁定在“长轴216公里、短轴90公里的椭圆形区域内”。



中国近年在近海构筑的“水下长城”也是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只不过使用的技术是完全不同的。

凭借一系列浸没式传感器、浮标和水下无人飞行器,中国的“水下长城”将会从本质上提升对周边海域的探测能力。

同时《新科学家》的这篇文章也指出“中国的水下侦测网络建成,一切潜艇降噪努力均丧失意义”。这就是新技术对成熟老技术的碾压。

有人会认为,新技术可能因为不成熟,在战场上不一定比旧技术可靠、有效,比如越战中美军的“麻雀”空空导弹,故障率一度高达80%,反倒是机炮这样的传统空战武器不可或缺。

不过,高技术产品一旦成熟,所带来的优势是难以抵抗的。J-20隐身战斗机对周边国家雷达网的淘汰能力就很能说明问题。




水下监听加上机载反潜探测技术的提升,配合我国在海外基地建设的步伐,能较大程度能弥补我国海军存在的一些短板。未来中国近海两千公里和海上生命线数万公里将有更稳固的保障。

一带一路不仅仅需要经济上的合作与协调,也需要能维护自身利益的武装力量,是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超导量子干涉仪提供了现有基础科学实用化以后,能带来重大战略利益的一个样板。

凭借该技术,中国能缩小与周边国家水下作战能力的差距,真正有效地应付周边国家水下威胁。

同时,还能极大地拓展战略核潜艇在远洋机动部署的范围和安全性,增强战略威慑能力,战术选择的灵活性也会有很大提高。



2017年早些时候,对外国潜艇进入中国领海都必须获批的新法律已经开始起草。同时法律拟规定,一旦进入中国领海,外籍潜艇必须浮出水面并展示其国旗,这一切离不开反潜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