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向菲出口非对称武器对付中国,曾击沉多艘俄军军舰和直升机
2025-09-13 23:15:32



9 月 9 日据《Army Recognition》报道,菲律宾与乌克兰正就一项防务合作协议深入磋商,计划年底前签署。而这次合作的 “主角”,是乌克兰自主研发的马古拉 V5 无人水面舰艇。


乌克兰对这次合作相当重视,打算派高级国防代表团前往菲律宾谈判。在乌克兰的宣传里,马古拉 V5 简直是新一代海战 “神器”,是能改变非对称战争格局的 “大杀器”,甚至被比作水面上的标枪导弹,宣称它已经改写了黑海战场规则,让传统海军理论都过时了。不过,这话多少有点夸张。虽说马古拉 V5 在俄乌冲突里确实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远没到 “无敌” 的地步。图片


从技术参数看,马古拉 V5 属于轻型高速无人水面舰艇,艇长 5.5 米、宽 1.5 米,重量不到 1 吨,最大航速能达到 42 节,最大航程 800 公里,续航时间超 60 小时。别看它个头小,战斗部能搭载 320 公斤炸药,威力相当于一枚重型航空炸弹,足以一次性重创中小型舰船。它还配备了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系统、GNSS 与惯性导航系统等,具备一定的半自主作战能力,就算在电子干扰强的区域,也能靠惯导和预设航线执行任务。

操作员一般通过地面站或卫星链路远程操控,还能像无人机那样采用蜂群战术,多艘无人艇一起行动,提高突破防线的概率。乌克兰把它当作非对称作战的 “法宝”,就是因为它造价低,打击效能却能和造价数千万美元的导弹系统媲美。一艘驱逐舰防御一艘马古拉 V5 的成本,远远高于制造它的费用,所以,就算只是逼对手启动防御系统、消耗防空资源,马古拉 V5 也算 “完成任务” 了。


在战绩方面,马古拉 V5 确实表现不俗。俄乌冲突爆发后,它参与或主导的实战行动超过十起。比如击沉了俄军的伊万诺韦茨号导弹护卫舰、库尼科夫号大型登陆舰、谢尔盖・科托夫号巡逻舰,还重创了多艘布延 - M 级导弹艇以及 KC-701 高速快艇等。2024 年 12 月,乌方宣称改装后的马古拉 V5 在克里米亚海域击落一架米 - 8 直升机,还重伤另一架,创造了世界首例无人艇击落空中目标的纪录。

这次行动用的是红外制导的 R-73 空空导弹,由地面操作员通过热源锁定目标完成攻击,打破了传统海空作战的界限。此外,据说乌方正在研发具备反舰导弹平台功能的马古拉 V7 重型无人艇,想把无人艇打造成能编队作战的 “水面航母”。


乌克兰在实战中验证过的无人艇,正对菲律宾的 “胃口”。目前,双方合作虽还没签正式协议,但已经在稳步推进了。乌方给菲律宾国防部提交了合作草案,预计 10 月的下一轮磋商就会签署谅解备忘录。除了引进成品,还涉及本地生产、联合测试、技术转让、人员培训等,目标是把马古拉系列打造成菲律宾海军的 “标配” 前线水面力量。


菲律宾想靠部署这些无人舰艇,在南海形成所谓的 “低成本威慑”,增加对抗中国海上力量的手段。按照他们的设想,可能会把马古拉部署在巴拉望岛外海、礼乐滩附近,甚至吕宋西南沿岸,再配上小型补给舰和岸基通信站,构建 “无人网格战区”。战时,用十几艘马古拉围攻、撞击或者远距离爆破解放军舰船,觉得这样能让中国在近海部署时承担更大防御压力,降低行动效率。图片


然而,菲律宾的这些想法,在现实面前可能只是 “空想”。不管马古拉 V5 在黑海如何 “威风”,在中国强大的系统性作战力量面前,所谓的非对称优势根本不值一提。

中国海军舰队编组严密,岸基雷达和海上侦察网络实现了远距离立体覆盖,任何靠近重要水道和港口的目标,都会被多层感知与拦截机制 “盯上”。而且,中国现役舰艇普遍配备高性能近防炮、干扰弹系统和反快艇激光设备,南海岛礁上还有固定火力点和全天候监控系统,和俄军黑海舰队那种松散的停泊状态完全不同。另外,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水面平台,在智能水平、系统整合和产业化规模上,都远超乌克兰。相比之下,马古拉 V5 更像是乌克兰在战场条件限制下拼凑出来的 “应急产物”,在东亚这种高强度作战环境里,它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持续性几乎为零。


菲律宾妄图借助外部力量,在南海给自己增加 “底气”,乌克兰想通过输出军事技术,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寻求更多 “生存空间”。但他们似乎都忽略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权益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任何想在南海 “搅局” 的行为,最终都只会是徒劳,甚至可能让局势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