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票房突破123.19亿人民币。
至此,《哪吒2》超越《头脑特工队2》,强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榜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卖座的动画电影。
另外在全球电影票房榜上,《哪吒2》也进入了八强。
考虑到他目前的票房走势并未大幅衰减,未来还有可能进入全球电影榜前五甚至更高的位置。
这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历史性突破。
而且不同于可以在全球市场多轮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哪吒2》现在的成绩主要是靠中国这个单一市场一轮上映实现的。
简直就是个奇迹。
要知道,在《哪吒2》上映前,业内人士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评价是“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为425.02亿元,较2023年的549.15亿元同比下降了22.6%。
如果比观影人次的话,那么2024年的观影人次仅为2019年观影人次的58.4%。
惨不忍睹。
面对如此惨况,专家们怪观众怪手机怪政策,翻来覆去的把能找的理由都找了一遍。
结果《哪吒》一上映,中国就向全世界展示了一把什么叫全球最大市场。
图片
不只是娱乐
在《哪吒2》的观众中,有不少是属于业界定义的“低频观众”,即平时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
可以说这是《哪吒2》为市场带来的“增量财富”。
图片
看到这样的景象,大多数人都是非常开心的。
因为我们都希望看到优秀的中国故事和文化被搬上大银幕,最好还能辐射全球。
不过对于一些保守的业内人士来说,这就是压力了。
在他们看来,一个动画片而已,没有任何圈内关系,没有任何大牌明星,甚至连导演本人都是“圈外人”...凭什么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根本想不通。
图片
对此我只能说,这就是客观规律。
创新总是在边缘地带发生,革命的火种总是在旧势力忽视的角落燃起。
等到星星之火燎原时,已经是“收你们来了”。
图片
而《哪吒2》就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工业革命。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业内保守人士感到不适甚至慌张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如果以后拍电影都像《哪吒2》这么玩,那行业里的传统利益链条就要重新洗牌了。
掀桌式发展了属于是。
图片
不过真正有趣的是,一些和《哪吒2》没有竞争关系的非业内人士也会因为这部影片的大火而感到浑身不舒服。
这是怎么回事呢?
电影是娱乐,但又从来不只是娱乐;票房是钞票,但又从来不只是钞票。
一个人愿意花费几十甚至上百块钱购买一张电影票,并消耗一个晚上的时间坐进电影院,体现的是他对这个电影的内容的认可。
图片
而当超过2亿人次的观众都愿意为了同一部电影这么做时,就说明这部电影的内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共识。
如果你在共识内,自然会开心;如果在共识外,那当然就浑身不舒服了。
那么《哪吒2》所体现出来的共识内容是什么呢?
现在电影已经上映21天了,我不妨把话讲得明白一点。
《哪吒2》就是一部隐喻各国人民在美国霸权的欺压下,从愚昧到觉醒再到奋起反抗的故事:
一开始,愚昧状态下的各国人民人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对霸权强加的等级秩序盲目信任、卑躬屈膝,甚至主动成为霸权规则的维护者。
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在灯塔的挑动下互相内斗,大搞底层互害。
直到后来被灯塔霸权逼到绝境,大家才看破真相、恍然大悟。
最后各路“仙外人士”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成功掀翻了灯塔的天灵盖。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创造了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票房纪录。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就非常细思极恐了。
图片
不过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受欢迎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历史记忆中充满了类似的场景。
再加上电影本身拍得确实很好看,在国内引起巨大的共鸣就毫不意外了。
即使是没有看出反美隐喻的观众,也会被电影所体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所感动。
这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但有些人就是理解不了。
在他们的理念里,世界是由美国主导的,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美国的“恩惠”。
按这个逻辑,一个国家越发展,就应该会越亲美、越不会推崇所谓的“反抗精神”。
图片
结果现在GDP全球第二的国家的票房冠军是《哪吒》...
“倒反天罡”了属于是。
不过我觉得这些人也别急着把锅都扣在《哪吒2》头上,咱可以看看中国电影票房榜的前三位:
《哪吒2》、《长津湖》、《战狼2》。
图片
......
也难怪美国政府现在要断狗粮。
砸了那么多的钱,洗了那么多年的脑,最后就这?
图片
站在特朗普的角度上看,再继续打钱就是糟蹋粮食了。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有人要跳出来阴阳一下《哪吒2》了。
哪吒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哪吒2》作为一部电影,肯定不是一个完美的作品,他的不足之处客观存在。
比如说我个人就认为,在鼎上与三龙打斗那场戏的节奏略显拖沓。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到底是在客观评价作品,还是在故意阴阳怪气,读者们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图片
举个例子,有些人喜欢强调动画里的哪吒形象跟《封神榜》原著中的哪吒不是一回事,然后“告诉大家一个真相”:
原著里的哪吒其实没那么正能量。
这种论调就比较搞笑了。
放着现成的作品不去讨论,拿《封神榜》原著中的哪吒去阴阳现代动画片里的哪吒,怕不是吃错药了。
图片
要知道《封神榜》是一部写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文学作品。
它的价值观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标准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更何况《封神榜》本身的质量也达不到名著的水平,它的很多内容都继承了《西游记》的设定,只能说是一部优秀的畅销小说。
以一部达不到名著水平的古代畅销小说为基础来进行现代作品创作,当然要进行大幅修改。
图片
而且哪吒最初的形象也并非出自《封神榜》,甚至不是更早的《西游记》。
根据现在的资料,哪吒最早是以“佛教护法神”的形象出现在唐朝,是一个厉害的狠角色。
传到宋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传说,到元朝则有了三头六臂的形象。
元末明初,哪吒的形象开始与道教文化融合,变得更加丰满。
他在《三教搜神大全》里是玉皇大帝的将军,上班的主要工作就是斩妖除魔。
接下来才是《西游记》和《封神榜》的进一步再创作。
图片
其中《西游记》中的哪吒突出一个忠孝两全,而《封神榜》则加入了“熊孩子”的设定。
可以说哪吒并不单独属于某个作者或作品,而是中国人共同创造的一个形象。
现代哪吒形象塑造的里程碑是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
图片
此时的哪吒已经完全“进化”成了一个反抗恶势力的少年英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哪吒形象的变迁呢?
其实关键在于明白这么一个道理:
对于那些经历过历史沉淀的角色(和故事)而言,原著是什么形象没那么重要,老百姓喜欢什么形象才重要。
因为作者笔下的形象代表的只是他当时的个人思想。
图片
而经过长时间的广泛传播、最终在老百姓心里立起来的那个形象,代表的是整个民族的共识。
哪吒正是在中国人的口口相传中从“神的打手”逐渐演变为了一个反抗强权的少年英雄。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艺术。
也只有这样的民族,才配得上“敢教日月换新天”。
而电影《哪吒2》除了继续弘扬反抗精神外,还加入了亲情和友情等元素,让哪吒的形象更加可爱和人性化。
图片
然后大受欢迎。
这很合理,因为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在具备反抗精神的同时,也非常重感情。
关于这一点,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一句台词说得特别贴切:
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性格有很多的弱点,但是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可以说《哪吒2》的内容和形象塑造非常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就好比一块香甜可口的巧克力。
图片
有些人可能吃不了,但吃不了可以不吃,硬要装X说巧克力不好吃就没意思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的电影产业应该怎么发展呢?
从好莱坞的衰落说起
谈论电影产业,好莱坞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
图片
这是一个引领世界潮流一百多年的顶级电影产业集群,它在中国市场上的经验教训非常有参考价值。
比如说近两天就有一部好莱坞大片上映。
内容我还没看,不过看海报似乎讲的是黑命贵大战红脖子的故事。
图片
那么它的成绩和《哪吒2》比如何呢?
按一般规律,一部电影的排片量和每日票房的最高点就是在刚上映的这段时间里,观众都是图新鲜的嘛。
所以拿一部刚上映的电影去跟一部已经上映了21天的电影比当日票房,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但即便如此,这部好莱坞大片依旧被哪吒打成了土鸡瓦狗。首映日票房仅3800多万,不及同期哪吒的十分之一。
图片
其实这一切并非偶然,在哪吒打出暴击之前,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表现就已经是苟延残喘的状态了。
2019年,《复仇者联盟4》在中国上映,最终斩获42.5亿人民币的票房。
这是当时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的历史最高纪录。
同时谁也没想到,这也是它们在中国市场最后的巅峰。
2019年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共收获30多亿美元,但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急剧下滑至13亿美元。
图片
目前在中国电影票房榜的前十名中,《复仇者联盟4》是好莱坞仅存的独苗,排名第9。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技术退步、政治正确...而最直接的原因只有一个:
无聊。
好莱坞著名编剧特伦斯·温特就不客气的批评过现在的好莱坞电影:
只停留在最低标准的叙事水平。
可谓一针见血。
不信的话大家自己回忆一下,现在的很多好莱坞大片是不是一看片名就能脑补出大致剧情了?
图片
但好莱坞走到这一步又是无法避免的。
因为他们既想赚全世界的钱,又想向全世界输出价值观,然后还要求见效快。
所以他们就只能去制作那种没有观影门槛的,各国观众不需要什么文化积累就能一眼看懂的简单剧情。
于是烧掉几亿美元也只能端出来一盘充斥着刻板印象和脸谱化角色的大杂烩。
等视觉特效带来的新鲜感一过,自然索然无味;这时候再加点政治正确进去,那就只能用惊悚来形容了。
图片
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个问题尤为明显。
毕竟5000年的文化底蕴摆在这,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太多的好故事。
随着社会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的进步,这种文化DNA就会开始觉醒。
觉醒之后,观众的品味会迅速提升,且上限极高。
于是长期在低水平叙事中混饭吃的好莱坞作品,就会因为跟不上中国观众的升级节奏而被抛弃。
图片
本来这对于国产电影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但遗憾的是,国内的大部分影视作品也跟不上这个节奏。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才不足。
中国作为一个在奋斗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一流人才一般不会在第一时间选择进入影视行业。
图片
比如说《哪吒》系列的导演饺子,他最开始学的就是医药学专业。对于影视行业来说,他只是个“业余爱好者”。
当一个行业的发展要靠业余爱好者来推动的时候,进步的效率肯定是比较低的。
图片
当然我相信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这个行业。
因为中国的国力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已经可以有富余的资源投入到类似影视娱乐业这样的不直接提升生产力的产业里了。
这里说句题外话,中国足球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行业的最低谷实际上已经过去,未来几年将进入触底反弹的阶段。
第二个原因是我国有很多影视制作者长期崇拜国外电影产业,并喜欢完全按国外的标准来打造中国电影。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当然是对的。
但如果什么都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做,那么别人在中国市场碰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你也会碰到。
图片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到时候再多的国际奖项也救不了你。
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多多少少跟刚才提到的“人才不足”有关。
可能就是因为文化积累不太够,所以才会无脑的对别人的残羹冷炙照单全收。
反正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就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近年来能入眼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少了。
要么是好莱坞这坨华丽的翔,要么是国内大佬们对这坨翔的低劣复制品。
怎么选呢?
当然是选择不去电影院。
图片
所以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来说,道路是很清晰的:
想吃中国人的饭,就要尊重中国老百姓的喜好,努力跟上中国老百姓的进步节奏。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蓝海。
因为大多数参与者的水平都很差,他们主要的优势就是掌握着行业资源,形成了隐形的壁垒。
图片
谁能打破这个壁垒、做出真正的好作品,谁就能获得超额收益。
而打破壁垒的关键,在于制作者加强文化学习。
《哪吒2》、《战狼2》、《流浪地球》等优秀作品已经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个道理:
真诚才是必杀技,老老实实把产品做好,比什么都强。
结 语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细节。
有些喜欢较真的朋友在看完电影后,会对观众与哪吒共情表示不理解。
因为哪吒是一个超级厉害的神仙,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
如果非要较这个真的话,现实中的大多数人确实成不了哪吒那样的英雄。
不过问题的关键从来就不是“有多少人能成为哪吒”,而是“有多少人喜欢哪吒”。
道理很简单:
一个民族崇拜什么样的英雄形象,就会有什么样的英雄源源不断的从这个民族里成长起来。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哪吒”,如果你们出不了我们这样的“哪吒”,那就注定走不了我们走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