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2年,尼赫鲁政府为了满足国内政治需要,多次在中印边境挑起流血冲突事件。尼赫鲁还任命印度陆军参谋长考尔中将为军长,专门执行对华作战任务,授予其自由决定向中国发动“有限攻势”的权力,并妄图把中方边防部队从中国的领土上“清除”出去。而经过持续的军事调动部署,印军基本完成了向中方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准备。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巴兰机场公开宣称,他已经向武装部队发出命令,要把中国边防部队从“东北边境特区”全部“清除掉”。印国防部长梅农还叫嚣:“我们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也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17日-18日,印军开始在中印边境东段、西段同时炮击中方前沿阵地,拉开了印军全面进攻的序幕。在印军大肆发动攻击,严重威胁中方边防部队安全的背景下,中方决定对印军入侵实施反击。这场自卫反击战从1962年10月20日正式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一个月,我军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歼灭印军8900余人,俘虏印军3900多人,基本实现了毛主席事先“打一仗和平30年”的愿望。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印边境不时紧张,但双方在边境问题上基本都保持了克制。

在不少国人的记忆中,中印边境冲突只是一场中小规模的自卫反击战,不但规模无法与抗美援朝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对越反击战相比,其知名度甚至比不上规模远逊的珍宝岛之战。然而,对于印度来说,这是一场令其震惊的败仗。在印度看来,中方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力衰弱;东南沿海对台斗争形势复杂,中方的防务重心在东南而非西部。更为重要的是,印方还获得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因此,尼赫鲁对此战踌躇满志,信心满满。然而,两军刚一交手,印军即告全线溃退,新德里甚至一度陷入混乱,民众大量出逃。如此惨败令印度颜面扫地,国际社会威望也一落千丈,而发动战争的尼赫鲁也因此抑郁而终。此后,印度便将中国作为最大的假想敌,念念不忘复仇,以洗刷“屈辱”、“重塑国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前印度国内爆发严重的疫情危机,可莫迪政府并未将全部精力放在抗击疫情上,而是在边境问题上采取冒险性军事动作,妄图转移国内民众视线。同时,莫迪政府误以为国际形势对己有利。年初以来,美国不断在南海、台海等热点问题上向中方发起挑战,印度认为趁火打劫的机会来了。然而,印方却打错了算盘,其冒险性军事行动遭到中方强烈抵制,并有数十名印军士兵其挑起的武装冲突伤亡。印度又开始向前线放权,并允许部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枪支,这无疑将增加从对峙、肢体冲突上升为交火冲突的概率。

据俄卫星通讯社6月21日报道称,印度虽然呼吁缓和边境地区的对峙局面,但他们自己却不断向边境地区调兵遣将。报道称,美国坚决反对印军向拉达克地区调集阿帕奇军用武装直升机,因为拉达克地区曾出现过红旗-16导弹,这种导弹对阿帕奇威胁极大,所以美方极力反对印方制定这样的计划。事实上,不仅印度空军和陆军动作频频,就连海军也加强了调动和部署。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看不见的危险才是最危险的。据悉,印度海军战舰,战机已在马六甲海峡西北口加强警戒级别。可以预见的是,印度已经装备可用于实战的核弹头的潜艇也会加强活动。不少印度人认为,当年印军战败很大原因是没有出动海空军。为此,如果事态进一步升级,印度海空军,特别是海军进行军事冒险的可能性更不能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