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航空报》4月15日报道,日前,中航工业陕飞总装脉动生产线实现首架机总装交付,这标志着生产线试运行全线打通,也标志着陕飞产能提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为实现一季度“保一争二”目标及首季“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运九的这条集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总装脉动生产线,是运9运输机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于2014年6月开工建设,2016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结合此前的报道,今年2月7日,脉动生产线首架运9飞机开始总装,3月31日,运9某架机铅封交付,可见总装一架运九大约需要七周的时间,流水线作业,大大提升了运9的生产总装效率,这在最近网上出现的一张卫星图上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卫星图上看,在陕飞新建的试飞站停机坪上,至少有4架已经完成涂装的运-9等待交付,其中一架采用的是白色涂装,可以推断出该机将交付给陆军航空兵。去年底,首架运-9正式列装中国陆军航空兵某旅,后续应该还会有数架的订单。
运9的高产,体现出了海陆空三军对于这一新型战术运输机的迫切需求。不过陕飞产能的提升,远远不止体现在运9上,除了这条总装脉动生产线,陕飞近年来还新建了大量的厂房用于保障生产,陕飞的另一主力产品,各型高新机也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早先受制于平台数量,高新机产能上不去,不过目前这个情况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改观。
停机坪上,还有4架高新6号反潜机,可见海军的固定翼反潜机短板也开始慢慢补齐。自首批两架于2年前交付某新建特种机团以来,一直驻扎在渤海一带与北海舰队某特种机团共同训练。近期,该团已经南下归建,开始承担起南海反潜的重任。
除了反潜机,陕飞的空警500也在持续量产,自九三阅兵首次公开亮相以来,空警500在海空军的服役数量已经达到了5-6架,停机坪上则还有4架新机等待交付。空警500的批量生产,充分体现了我军“小平台,大预警”思路的成功。
新机的不断生产,说明了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有些是卫星图上无法体现出来的东西,比如空警200的后续改进。早前就有一架空警200预警机返厂接受改装,变化主要在机头以及机身周围新型雷达的安装,凭借首架机的改装经验再推广到全军,进一步提升老预警机的预警能力。
不断生产新机,同时提供部分老机的升级服务,各型飞机挤满了陕飞的停机坪,陕飞产能爆发的背后,正式不断崛起中的航空兵源源不断需求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