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历史:澳洲900吨炮舰,参加八国联军,来华耀武扬威
2020-12-03 23:56:28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当时以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在英国舰队中就有一艘澳大利亚的军舰——“保护者”号(Hmas protector)。


图片:曾经跟随八国联军侵华的澳大利亚“保护者”号炮舰。


其实,当时的澳大利亚也正好处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重要阶段。
1900年,澳大利亚全部六个殖民地的居民举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用投票决定是否把六个殖民地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7月,英国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宪法”和“不列颠自治领条例”。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区改为州,六个殖民区统一成为联邦,成立澳大利亚联邦。同时通过第一部宪法。
所以,从时间上算,参加八国联军的“保护者”号炮舰还不能算是独立的澳大利亚的代表,只能够算是英联邦部队的一员。


图片:来华参战的澳大利亚“保护者”号炮舰的船员。


1882年7月,南澳大利亚议会两院提出动议,要求建立一支海军力量,建造一艘巡航型战舰,能够保卫当地的海岸线和港口。
南澳大利亚州政府于1884年委托和购买了“保护者”号,这是一艘大型伦道尔炮舰。该舰在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威廉·阿姆斯特朗公司设计建造,是按照标准F1型伦道尔炮舰标准设计的。
该舰工期14个月,最后的花费是6.5万英镑。于1884年9月远涉重洋抵达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该舰排水量920吨。舰长55.02米,最高航速14节,为了节省燃煤,它最初还安装有帆缆设备。


图片:“保护者”号的帆缆和枪炮布置。


相对于不大的舰体,其武器装备可谓繁多。
最大的武器是安装在船头的8英寸(203毫米)后装炮,这门炮重12吨,使用90磅(41公斤)的黑色火药可以发射180磅(82公斤)重的炮弹,射程7500码(6900米)。
其他武器包括5门6英寸(152毫米)伍尔威奇-阿姆斯特朗后装炮,4门3磅霍奇基斯QF机关炮和5挺10管加特林机枪。
舰上的轻武器还包括200支.45口径的亨利·马提尼Mk IV型步枪, 100支后装左轮手枪,100把弯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该舰又增加了2门4英寸(100毫米)大炮、2门12磅大炮和4门3磅炮。


图片:现存于博物馆中的一门“保护者”号的甲板炮。


在20世纪之交,当时英国呼吁帮助打败中国的义和团。
作为回应,南澳大利亚州提供了“保护者”号和她的船员,这些船员据记载人数在85到96人之间。
“保护者”号加入了八国联军开往中国。英国要求由英国人员指挥这艘船,但南澳大利亚政府不同意,仍然由本土指挥官和船员驾驶。
1900年8月6日,“保护者”号从阿德莱德启航,1900年9月11日抵达香港,一个星期后,动身前往上海。
但是,在中国水域,并不需要使用像“保护者”号这样的浅水战舰,因此该舰在中国主要作为一艘航道测量船和通讯船存在。到11月初,该舰完成了在中国的任务,返回澳大利亚。


图片:在中国水域的“保护者”号炮舰。


“保护者”号在中国的作战行动很少有记载,应该说该舰主要活动在上海等南方水域,并没有继续跟随八国联军的舰队前往北京、天津。但是,作为八国联军中的一员参与了这次侵华战争是无疑的。这也是澳大利亚博物馆中明文记载的。
此后,这艘军舰一支作为独立后的澳大利亚海军的一部分,参加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




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保护者”号。


1943年7月,已经退役的“保护者”号被陆军征召重新服役。
而当该舰驶离格莱斯顿前往新几内亚运送补给的途中,她与一艘拖船相撞而受损并被遗弃。
船体随后被带到离昆士兰海岸不远的Heron岛,后来沉入海中作为防波堤。直径该舰锈迹斑斑的遗体仍残留在岛边,清晰可见。


图片:“保护者”号的残骸至今在海岸边经受海浪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