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石:高铁换大米:是什么力量推动中泰高铁重新启动?
2015-12-05 13:24:44



12月3日,中泰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泰政府间铁路合作框架文件,以及100万吨泰国大米进口合同。这意味着曾经因泰国政变而中断的高铁换大米计划终于破局。

 

作为泛亚高铁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中泰高铁对中国拓展对中南半岛、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也正是这段意义重大的部分,在实施过程中却一波三折。

 

2013年10月,中国总理出访泰国,与时任泰国总理英拉达成协定,中国参与泰国高铁项目建设,泰国则以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这便是所谓的高铁换大米计划。

 

虽然时间已过去两年,但云石君依然记得,当初“高铁换大米”协议之初,国内舆论一篇沸腾,铺天盖地皆是憧憬叫好之声。孰料没过多久,泰国政局急转直下,反英拉政府的游行大规模爆发,英拉政府陷入困境,刚刚出炉的高铁换大米计划也受波及,泰国反贪腐委员会认定,英拉政府在此项目中存在弄虚作假,假公济私。最后,2014年5月,泰国军方发动政变,英拉下台,陆军总司令巴育接任总理,高铁换大米计划也由此搁浅。

 

费尽心机达成的国家战略半途而废,消息传回,舆论顿时万马齐喑,许多人由此悲观认定,中泰高铁已遥遥无期。

 

当然,悲观者也自有道理:高铁换大米本是英拉政府签订,英拉系政治势力也从中获益匪浅,甚至被反对派利用起来,作为打击英拉的政治筹码。既然如此,随着英拉的下台,反对派自然要将其废黜。

 

不过时隔两年,中泰铁路却在当年反英拉的中坚力量——军政府的操持下重新启动,这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当年一手中止高铁换大米计划的军政府,现在却又对这一项目欣然笑纳?云石君在此做个分析。

 

一直以来,许多国人都认为,英拉是泰国方面促成高铁换大米计划的关键人物。

 

当然,这种认识本身并无错误。毕竟英拉在位时,积极推动高铁换大米计划,而当初的协议也是由英拉政府一手签订。但这并不代表军方等泰国的其他势力,就反对高铁换大米。

 

毕竟,高铁换大米,本身就能给泰国带来极为需要的资金;这项重大基础设施的兴建,也能直接拉动泰国的经济增长。而其建成后,不仅将成为泰国自身的经济动脉,而且由于其与中国的泛亚高铁系统连为一体,会大大紧密中泰地缘关系,进而使泰国融入中国主导的经济圈,享受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溢出效应。换言之,高铁换大米,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泰国这个国家。

 

甭管王室、军方还是英拉,都是泰国的土著政治势力,泰国的发展,整体而言对他们都是有利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军政府没有阻拦高铁换大米的理由。

 

可他们依然这么做了?这又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政治利益使然。

 

虽然高铁换大米能让泰国整体受益,但当时推动此事的是英拉政府,签订协议并主导实施的也是英拉政府。如果让英拉政府捞到这票大红利,不仅短期内能够获得急需的资金支持,从长远看,随着高铁换大米工程的启动,泰国经济会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动力,而这都会对英拉政府统治基础的巩固大有裨益。这也就是说,如果不阻止大米换高铁,那么英拉系势力将越来越强,此消彼长之下,与英拉系不对付的反对派势力将受到严重压制。

 

这当然不符合他们的政治利益。而抛开政治不谈,仅就实际利益而言,反英拉势力也有杯葛高铁换大米的理由。

 

毕竟泰国从来就不以政治清廉闻名,甚至腐败还相当严重。高铁换大米这么大一票好处,谁家不想从中捞上一笔?英拉系想从中发财,其他人难道就不想?只不过在英拉政府执政的情况下,反对派想捞也无从下手。只有把英拉先拉下马,自己上位,掌握权力,才能有上下其手的可能。

 

所以,无论是争权、还是夺利,当时反对英拉的势力都有理由拿高铁换大米做文章——虽然这么做,会影响中泰高铁建设,进而对泰国长远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但在政治斗争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为把英拉势力拉下马,一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等到英拉被拉下马,军政府上台,这时候他们既要承担起推动国家发展的责任,也有顺势为己谋利的权力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有了重启高铁换大米计划的动力。

 

当然,上述都是从逻辑关系方面而言,具体到现实层面,早在2013年12月,英拉被迫解散下议院时,其败局就已注定,等到2014年5月,军事政变爆发,英拉政府彻底垮台。既然英拉早在一两年前就已失势,为什么直到现在,高铁换大米才重新启动呢?

 

这要从中泰两国的角度来分析。

 

对泰国来说,首先军政府上台之初,既要压制英拉系政治势力,以及其所代表的广大农民,又要摆平王室、僧侣以及反对派文人政党等各方面利益,这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其政治根基还未完全巩固,秩序也未稳定,不宜大兴土木。其次,毕竟高铁换大米协议是有英拉一手促成,如果这么快就重启,等于让英拉白白享用这份注定会影响深远的政绩,所以也需要一定时间缓冲。

 

而泰国的这场大规模政治动荡,也让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泰高铁建设中的政治风险:

 

本来,由于高铁换大米符合泰国整体利益,所以中国对谁在泰国掌权,其实是并不在乎的——反正谁当这个家,都不能拒绝这笔大买卖。中国在乎的,是中泰高铁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而泰国政变的发生,让中国不得不对这项工程的开展充满疑虑——如果泰国政局不稳,各派恶性斗争,不仅意味着中泰高铁这项对泰国来说牵涉甚广的重大工程,会被各派利用,成为彼此攻讦的筹码——就算这种做法有损国家,但只要对自己争权夺利有利,身陷党政漩涡不能自拔的政治势力们,依然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干。

 

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更糟糕的局面:如果泰国局势进一步恶化,超出政治范畴,进入社会层面,使国家陷入长期动荡,那中国投进去的钱,可就彻底打了水漂。

 

总而言之,在泰国政局能够维持稳定之前,中国贸然重启中泰高铁建设,实在有极大的风险。所谓的高铁换大米计划,自然也就只能搁浅。

 

只是,鉴于中泰高铁的重要意义,中国也不能什么都不干。在观察巴育军政府是否有足够的权威以维持秩序的同时,中国也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帮助泰国实现稳定。

 

那么,中国该怎么做,才能帮助泰国维稳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除泰国的动乱之源。

 

在《地缘政治10:泰国为什么动不动就政变》一文中,云石君曾经就泰国内部动乱的根源做过分析:简单的说,在工业化受挫的情况下,泰国没有能力让全部国民普遍享受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除了几百万中层以上人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数千万农民,长期处于仅够温饱的低级生活条件下,难以改变自身的贫困处境。

 

在这种情况下,以他信——英拉为代表的政治势力,以类似“均贫富”的口号和做法,争取到了农民的支持。但这种“劫富济贫”,又理所当然的招致王室、财阀、军方、乃至中产阶级的坚决反对。双方的矛盾,体现在现实政治中,就是支持他信英拉的红衫军,与代表中上层阶级利益的黄衫军,长期爆发冲突和对抗。

 

要解决这一困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推动经济增长,通过将蛋糕做大,使泰国有能力让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农民如果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也犯不着冒着被打压的风险,去搞什么打土豪分田地,抢富人的饭吃。

 

当然,大米换高铁本身,就是做大蛋糕的最佳方式。但这项协议不幸的沦为两派党争的工具,没有施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将工作进一步前置,先想办法让泰国的阶级矛盾稍加缓和。只要能够阻止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短期内泰国政局就可以稳定,大米换高铁就有了启动的战略空间。随着工程的层层推进和建成后的巨大效应,泰国的阶级矛盾会逐渐走向缓和,中泰铁路的长远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所以,在这两年里,虽然大米换高铁计划搁浅,但是中国并未因此裹足,反倒积极增加对泰国投资,对国人赴泰旅游也大开绿灯,各地机场飞赴泰国的航班数量大幅增长。

 

中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强泰国社会的稳定基因,为大米换高铁计划的恢复和正常运转夯实根基。

 

只是,中国的这种做法,也招致了一些国人的不解。在许多不明就里者看来,中国不仅不报复一手破坏了大米换高铁计划的军政府,反倒跟他们积极合作,这完全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这种情绪反映在现实中,就是网上对泰国军政府的一些负面言辞,以及曾经一手促成大米换高铁计划的英拉,受到中国国民的高度追捧。

 

这其实反映出一种政治认识方面的偏颇:许多人在看待中外政治关系时,总是自然而然的陷入一种“因人成事”的狭隘思维,将中国海外利益的实现,寄托于某个外国政治人物,或某一政治势力的“亲华”立场之上。其实这并不符合实情。

 

作为世界第二大国,中国早已摆脱了这种“投机”思维的主导,在获取和维护自身海外利益时,中国近年来一直坚持以国家利益为纽带,将中国的海外利益,与所在国的国家利益高度关联,而非将命运寄托于命运充满不确定性的某一政治人物或政治势力之手。

 

这无疑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具体到泰国,虽然当初大米换高铁的确实是在英拉任内签订,但中国本质上并不是与她本人,或她的政治势力合作。中国的合作对象,是当时她所代表泰国政府;合作的根基,也是泰国的国家利益,而非英拉的一己之利——虽然她也确实能够顺道给自己捞点好处。

 

所以,即便英拉不再,巴育上台,中泰合作的根基并未松动,只不过泰国的混乱政局,使中泰高铁的上马遭遇了一些技术性难题。只要将这些技术性难题排除,那么无论谁在泰国总理的位置上,中泰合作都不会出现方向性变化——哪怕英拉重新上位也同样如此。

 

现在,经过巴育政府自己的努力,再加上中国政府的经济帮扶,泰国的局势已经初步稳定,短期内料不至于再大动干戈。既然如此,大米换高铁的重新启动,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