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虽有比如绍罗什在内的一些被批“唱空中国”的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的局面,但众多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并不太可能出现“硬着陆”的局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调整和转型的时期,最终“软着陆”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月10日文章称,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经济就没问题。国际经济观察人士并没有减少对中国经济中突出问题的关注,因为中国经济的举动仍影响到整个世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缓慢经济复苏进程。
文章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传统的“猴年”到来之际表示,猴子乐观向上,相信猴年的中国经济也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刘芍佳和英国杜伦大学金融系教授张志超分别表示,中国经济并不太可能出现危机的状况,但增长和转型的挑战是切实存在的。
李克强在强调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滞时说:“中国经济也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挑战中前进的,只要我们努力,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刘芍佳认为,增长乏力等问题是目前实体经济增长最大的“火焰山”。原来动力中60%是投资拉动,目前投资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企业发展缺乏足够支持。在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促动也有限。
刘芍佳说,从官方公布的投资数据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疲软,而虽有官方鼓励,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仍是比较疲软的,出口则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乏力。在目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形势下,投资欲望更少。
张志超则对记者表示,多数经济学家都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发生危机,但“火焰山”的确有。他认为李克强所谓的“火焰山”主要是两方面挑战:一是经济改革,特别是推进金融自由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如何调整、去产能的问题,这牵涉到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张志超认为,中国经济体量巨大,泡沫普遍,但需要区分不同泡沫情况区别对待。参考西方经济历史,有些领域泡沫虽然破灭,在短期造成对经济一定的冲击,但并非没有益处。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2月8日的文章称,中国经济并没有经历衰退,而是正试图适应“新常态”。从2002年直到2008年,中国的年均增速达到惊人的12%。从2008年到2014年,增速减缓到每年8%至9%,目前介于6%至7%之间。增速减缓是中国经济正逐渐成熟的标志。虽然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新环境,但并不等于经济末日。随着经济发展、规模变大,增速会不可避免地放缓,但是经济仍然在增长。美国的GDP年均增速约为2.2%,新加坡的增速也远低于3%。
文章称,今年到目前为止上证综指下跌了20%多。这一跌幅令人失望,但是在判断中国的经济状况时,应该正确看待市场波动。上海股市在整个中国经济中占比很小。中国只有5%至10%的资金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市场上真正可交易的流通股总市值仅占GDP的25%至35%。在大部分发达国家,这个比重约为85%至100%。所以在中国,股市对总体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加剧了对中国经济负面看法的还有货币贬值。中国的货币贬值幅度并不大,但是因为相对缺乏透明度而遭到很多非议。2014年至2015年,欧元对美元汇率贬值的幅度远远超过人民币。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货币实行干预是为了帮助而不是损害经济。
文章称,虽然市场面临波动,但是目前针对中国经济状况的悲观情绪过于夸大了。任何一个国家长期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都是不正常的。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5%到7%的经济增长率仍然值得称赞。因此,中国和全世界都需要重新适应这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