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爆出惊人言论,北约和联合国要变天,欧洲国家坐不住了
2025-03-03 19:33:00



3月2日,执掌美国政府效率部的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支持美国退出联合国和北约,这一表态不仅延续了特朗普政府 "美国优先" 的单边主义路线,更将美国霸权体系的深层矛盾暴露无遗。
自2017年特朗普首次执政以来,美国已先后退出《巴黎协定》、《伊朗核协议》等11个国际组织或多边机制,此次将触手伸向联合国与北约这大关键组织,标志着美国霸权战略进入前所未有的激进调整期。
若美国退出联合国安理会,首先将触发“五常变四常”的制度性震荡,作为联合国最大会费国,美国累计拖欠会费28亿美元,其退出将直接导致全球治理体系出现每年超5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安理会决策机制,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08条,任何旨在改变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构成的修订案,需获得全体会员国三分之二支持及五常一致同意。这意味着印度等新兴国家短期内难以突破“双重否决”的制度壁垒,而中俄可能通过扩大弃权票策略来增强话语权,英法则需深化与欧盟联动以重构自身定位。
图片

这种权力真空将直接削弱安理会的执行效力,历史经验显示,当关键成员国缺席时,国际机制的运作效率将大幅下降,比如叙利亚相关调查机制因美俄对立陷入瘫痪,维和行动因经费短缺导致部署规模缩减30%。若美国退出,类似危机可能在气候谈判、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集中爆发,使全球治理陷入“有规则无执行”的困境。
至于北约,美国退出的连锁反应将远超1949年北约成立以来的任何变局。首当其冲的是欧洲防务体系的重构压力,美军撤离将留下7个永久基地、300 枚战术核武器及25万驻军的缺口,迫使欧洲在5年内完成军事自主化转型。对说德国已在秘密制定“欧洲军”方案,计划将军费提升至GDP的3%,法国则加速推进“欧洲防务基金”,但诸国在战略目标、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分歧可能延缓这一进程。
与此同时,美国退出北约将使地缘战略格局将出现剧烈震荡,俄罗斯西部军区的压力会骤降70%,可能加速推进“俄白联盟国家”;北约东翼国家则会陷入集体安全焦虑。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太地区可能成为新的战略焦点,日本有可能借机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突破集体自卫权限制;澳大利亚加速推进核潜艇计划,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或将升级为亚太版军事同盟。中东地区可能出现权力真空,伊朗与沙特的地缘竞争烈度或提升 200%;北极地区的资源争夺将失去制衡机制。
图片

另外,美国与联合国的经济纽带远超表象,纽约因联合国总部的原因每年获得37亿美元经济产出,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企业通过维和装备供应获取超百亿美元合同。若强行脱钩,美元在全球结算中的份额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引起去美元化进程加速。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可能重新配比,人民币权重或从12.28% 跃升至18%,欧元区则需应对美元资产抛售潮带来的金融动荡。
而且联合国总部迁移的可能性正在成为现实,尽管《联合国总部协定》第21条规定总部迁址需经美国同意,但已有35国提议将部分机构迁至日内瓦、内罗毕等中立城市。若迁移成真,纽约可能失去全球金融中心15%的份额,伦敦、新加坡等城市将分流30%的国际金融服务。
马斯克的退群主张本质上是单极霸权难以为继的极端反应。任何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型都伴随着剧烈阵痛,1919年国联的崩溃导致全球治理真空,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后联合国体系的扩张未能阻止单极秩序的弊端累积。
当前,技术革命与地缘裂变的双重作用正在重塑国际格局,人类社会正站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0”的十字路口。正如基辛格所言:“世界秩序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需要各国共同塑造”。 当美国选择“退群”时,长期来看对其并不利,但对其他国家来说则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