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6年,那场连烧四天、焚毁1.3万栋建筑的大火几乎将伦敦夷为平地。350年后,又一场大火炙烤伦敦,并将对英国政局产生深刻影响——
14日凌晨,从睡梦中醒来的伦敦人发现城市天际线上出现了一座冒着黑烟的高楼——那是被点燃的24层塔楼“格伦费尔”。人们从社交媒体和电视直播中看到现场的恐怖情景:火龙嚣张地上窜,吞没高楼;有人在楼中摇晃手机灯光绝望求救;母亲将婴儿从10层楼抛下,把一丝生的希望交给命运;负责救灾的消防局长说,自己入职29年来从未见过如此大火……
火灾之后的“格伦费尔”塔楼(摄影 雷伊·唐)
比大楼更容易点燃的是民愤
这场大火发生在大不列颠最困顿之际,给了英国政治心脏致命一击。就在大火前一周,英国大选的结果给了希望借民意领先优势、扩大议会下院议席数的首相特雷莎·梅一记响亮的耳光,执政党弄巧成拙,失去了原本的优势,不得不寻求小党的帮助。而就在本周,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脱欧谈判将按计划正式开始,选战不利的保守党政府不得不勉强上阵。再加上三个月内遭遇三次恐袭、挫败多起袭击阴谋,“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英国已是风声鹤唳、哀鸿遍野。
比大楼更容易点燃的是民愤。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向了本就慌乱失措的唐宁街10号。
火灾后数日,遇难者的亲朋好友指责政府“预防不力、救援失当、隐瞒真相”,愤怒的示威者冲向地区议会和首相府。伦敦市长当众承认火灾隐患被忽视多年,首相也坦诚对灾难应对得“不够好”。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格伦费尔”塔楼位于西伦敦的肯辛顿。肯辛顿一向是英国富人区的代名词,英国皇家所居住的肯辛顿宫就在这里。沿着一座座漂亮的英式别墅前行,抬头却望见烈焰炙烤后黢黑的塔楼。
火灾暴露出深层社会矛盾
“有钱人住别墅,没钱人挤塔楼”——这早已是西方大城市的丛林法则。看一看大火后沿街张贴的寻人启事,不难发现塔楼中居住的多是移民与非洲、阿拉伯等少数族裔。正是因为贫困,他们只能住进那栋致命的高楼,用生命延续“穷伦敦、富伦敦”的悲惨双城记。
有遇难者的家属将这次火灾原因指向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在肯辛顿一处教堂外张贴的标语牌上写着:“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命无关紧要。”
大火背后是英国人对贫富差距的不满、对当权者改善民生不力的愤怒。这种愤怒肇始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建制权威的损害,积累于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停滞,加速于移民涌入与难民危机的冲击,发作于英国“脱欧”与大选中“黑天鹅”的频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英国政党也已经清晰听到这不满的声音。一向代表权贵的保守党在英国公投脱欧后频频显露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左派色彩,提出让工人利益在公司董事会得到更大体现,限制高管薪资,发展“文法学校”,让穷人的孩子也能“鲤鱼跳龙门”;反对党工党更是给英国的贫富差距开出了“极左”药方:铁路与能源系统国有化,取消大学学费……但问题积重难返,又逢政局飘摇,想要短时间解决难上加难。
走上街头的抗议者不少是移民。在他们看来,保守党政府提出“硬脱欧”、控制移民人数的政策,是对移民的歧视。他们想借着这次火灾,发出移民要求平等的声音。
还有大火遇难者家属抗议政府救援不力。有人抱怨:“死亡人数一点点报出来,就是要缩小影响,最终让事情不了了之。”火灾现场不远处,有居民根据对大楼内120套房的住户逐户调查,整理出遇难者名单,从几十人到150人不等。但事实上,一些移民到达伦敦后并未进行登记,这也让大火中死亡人数的统计工作始终进展缓慢。
塔楼安全隐患被忽视
“格伦费尔”的大火暴露出英国安全监管方面的诸多漏洞。全英约有4000栋类似的高层居民楼,多数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许多高楼采用的外墙建筑材料与防火通道设计都和“格伦费尔”类似。
英国媒体引述建筑供货商的话说,“格伦费尔”的外墙材料是价格较低的不防火材料,虽然在英国符合建筑标准,但在德国被列为易燃材料,而美国则在2012年就规定高层建筑禁用这种材料。英国人算了一笔账,采用防火材料,“格伦费尔”的造价仅比现在高5000英镑。
随着英国警方对伦敦大火刑事调查的推进,英国贸易大臣格雷格·汉兹和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18日分别在电视采访中透露,失火大楼在翻修时可能使用了不符合英国建筑规定的外墙板。
此外,当地居民组织早就多次警告,大楼有火灾隐患,但管理者重视不够。虽然大楼居民曾经受到一些应急逃生的教育,但逃生者说,大火发生时火灾警报并未响起。
居住在塔楼15层、从火灾中逃生的萨伊德·阿里告诉本报记者:“那里从来就不安全,我们不断抱怨,但没人听。”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卡梅伦政府上台后大规模削减公共开支,造成英国警局裁员、警力不足,也让人们觉得,政府在楼房安全方面投入不足。
大约8%的伦敦人住在“格伦费尔”这样的塔楼中,大火让他们不安。2009年,在东伦敦的一座塔楼就曾发生过火灾,6人死亡。虽然议会在给出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建议政府在高层居民楼防火上进行改进,但政府并未重视。虽然伦敦仍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但时隔8年,悲剧重演,让人遗憾。
将深刻影响英国政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管理系教授托尼·特拉威尔斯告诉本报记者,这场大火将深刻影响英国政治,给政府带来巨大挑战。
虽然政府已经承诺拨款500万英镑用于此次大火的相关开支,但特拉威尔斯认为,要应对大火的长期影响、对类似高楼进行安全检查、维修,这对政府意味着更高昂的花费,他不知道这笔钱将从何而来。
1666年伦敦大火发生前,伦敦的疑欧、排外情绪严重,伦敦人对从荷兰、法国迁徙而来的难民、逃离欧洲大陆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早有不满。但在艰苦漫长的城市重建中,无家可归者只能相互帮助,灾难让侥幸逃生的人更加宽容,原本使用明火的店铺被限制,狭窄的街道得以扩建,专业的消防队也应运而生。如今的火灾劫难后,英国又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