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然统”遇到“天然独”
2016-11-23 12:41:56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今年新台当局上台后,来台陆生大幅减少,大学学士班陆生联招报到人数较去年减幅更达16%。陆生联招会综合业务组组长陈顺智表示,陆生可能对台湾学校认识更多、新鲜感降低。除了新鲜感,不少陆生来台前会想象可扮演“两岸的桥梁”,来台后却难免时感幻灭。

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观察从2014年“太阳花学运”起,两岸每有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陆生都是台湾“反中情绪”爆发下最直接的“受害者”,开始忧心:陆生因此产生的身份认同与台湾印象变化,究竟对两岸关系会有何种影响?

周祝瑛长年关心陆生问题,近来锁定从“太阳花学运”以降的两岸重大事件,包括蔡英文当选领导人、肯尼亚遣送台湾嫌犯事件等,研究陆生态度的变化,以及这些事件对两岸大学生交流的潜在冲击。她发现,两岸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虽揭开彼此神秘面纱,却也凸显双方重大的认知差异。

“去中国化”vs.“中国崛起”自然擦枪走火

周祝瑛指出,如此认知差异,源于双方成长背景的巨大不同:在“去中国化”下氛围成长的台湾年轻人,“中国认同”降到历史最低点。另一方面,在“中国崛起”氛围中成长的大陆年轻人,则因经济快速崛起,间接提升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周祝瑛指出,如此大陆年轻人,可说怀抱现实主义;台湾年轻人,则怀抱理想主义。迥异的两群人,在气质上即大不同,再加上彼此历史教育与社会发展差距,特别是在网络沟通时,往往是在“对彼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进行,自然容易擦枪走火。

(图:台湾淡江大学陆生蔡博艺激起选举团队抗议校方暂停选举)

媒体不当用词不断刺痛大陆民众

周祝瑛感叹,对大陆年轻人来说,绿媒的不当用词,刺痛了大陆民众的感情;大陆有些媒体对台湾形象的“唱衰”,也加速“宝岛”美好形象崩解。另一方面,对台湾年轻人来说,台媒对中国大陆一直停留在“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形象构建,较少对大陆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真实报导,也导致台湾年轻人对大陆从“冷感”到“无感”。

(图:绿媒的很多言论刺伤大陆民众感情)

周祝瑛指出,夹在两岸间的陆生,在此情况下处境特别微妙,一方面虽属“中国年轻一代”,但在台经验又让人觉得该更了解台湾和台湾新生代的想法。然而因为陆生往往深受“反中情绪”所害,是否能基于对台湾的了解在交流中力持理性,其实未知,“答案只有长期追踪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