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隐秘而伟大!潜伏警察局,带出整支装甲部队,喜迎上海解放
2020-12-01 23:31:49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随着近日热播电视剧《隐秘而伟大》的全剧终,很多人对民国时期上海警察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地下党在警委的带领下与反动派的殊死斗争更是让人无比崇敬!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下《隐秘而伟大》中没有涉及到的,在解放上海战斗中,一支整建制警察装甲部队的起义!
这支队伍就是旧上海市警察局的装甲机动力量——上海市警察局机动车大队!




图片:上海市警察局机动车大队的装甲车。


何为机动车大队?
在上海公安博物馆,收藏着这支起义警察队伍的徽章,其主体是一辆装甲车形象,上面层叠着红色的闪电和展翅的白鸽,白鸽翅膀上写着繁体字“機警”。
这枚徽章代表的是1947年上海市建立的一支特种警察部队——上海市警察局机动车大队,“SPAF”是“Shanghai Police station Automobile Force”的缩写,很有机动部队的感觉。


图片:旧上海市警察局机动车大队徽章。


据记载,1947年3月1日,国民党军装甲步兵第1营500余人及其战车装备改编为机动车大队,直属上海市警察局,原营长钟敏为大队长,原副营长喻飞任副大队长兼第1中队长。
到1949年时,机动车大队共有员警300余人,下设有4个中队,每中队有10辆沪造装甲车,另有迫击炮10门,机枪30余挺,步枪200余支,电台4部。
除了装甲汽车外,从现有档案照片中还能看到机动车大队警察操演美制M3型75毫米反坦克炮的情景,以及操作日制97式中战车(中型坦克)、92式重装甲车(轻型坦克)、94式轻装甲车(超轻型坦克)的留影,说明这支机动车大队除了装甲车队外还包括炮队和坦克车队,这也与解放上海后从上海市警察局接收到日式坦克的记录相匹配。


图片:上海市警察局机动车大队还拥有一些日制坦克,注意开坦克的旧警察。


在一些历史文献或当事人回忆中,有时会将机动车大队的制式装甲车与“飞行堡垒”的警备车混为一谈,普通上海市民也往往将这些装甲车当成“飞行堡垒”。
事实上,与防暴性质的机动车大队不同,臭名昭著的“飞行堡垒”是上海警察局一支特种刑事警察队,成员通常穿便衣,执行镇压、抓捕、屠杀革命人士的任务,其徽章是一只展开双翅、虎视眈眈的“獬”,该队采用的警备车为厢式大卡车,涂成鲜亮的红色,主要用于运输警力和逮捕的人员。


图片:上海的老人可能还记得“飞行堡垒”的称呼,其实主要是指这些抓人的厢式大卡车,而非机动车大队的装甲车。


机动车大队的装甲车
机动车大队主要装备的是国产的沪造三六式装甲车和一种沪造轻型装甲车。
前者是基于美国通用CCKW-353型2.5吨十轮卡车底盘研制成功了一型制式装甲汽车。全长6.10米,宽2.39米,全高2.72米,战斗全重8.48吨,装甲厚度8毫米,最高速度56公里/小时,武器为7.92毫米马克沁重机枪2挺,7.62毫米冲锋枪5支,7.62毫米卡宾枪2支。
后者是一种基于二轴六轮卡车底盘发展而来的装甲汽车,装一挺日制92式7.7毫米气冷重机枪。另外一种是只保留了95式坦克炮塔的后机枪座而无火炮。
两者都是上海本地兵工厂龙华兵工厂以及其后的沪修所改装制造。


图片:上海市警察局的沪造三六式装甲车。


弃暗投明成功起义
随着江南逐步解放,上海市警察局机动车大队也成为了战斗部队,作为城市内的守备力量之一。
据记载,当时的淞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下辖有装甲兵指挥部和淞沪警备司令部,所辖装甲汽车第2、4、5营和上海市警察局机动车大队。
在1948年12月30日的“淞沪警备司令部训令参一份3913号”文件中,机动车大队配合装甲汽车第4营,负责担任“狮子林(不含)——七丫口——当闸塘”之间江防守备第三分区的防务。
1949年2月10日,淞沪警备司令部致上海市政府的代电中附有市区警备计划,第三分区部队有第37军、第208师附交警第2总队,宪兵第9团,装甲汽车第3、4营等,该计划中还写道,“本市警察局所属机动车大队亦应备足三个月经常用油与五千加仑紧急用油,以适应战时需要”。


图片:在上海市区中驻防的沪造三六式装甲车。


对于这样一支拥有重火力,且相对独立于国民党军体系之外的装甲有生力量,如何将其有效地掌握在人民手中,成为当时中共地下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早在1931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内就建立了我地下党组织,到1949年初,上海警察系统中已建有20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分布在市局、各分局、保安中队、监狱及“飞行堡垒”总队中,党员近500人,外围积极分子有2000多人。
许多要害部门,都有地下党巧妙地“打入”,就连特务头子、市警察局局长毛森办公室的一名勤杂员也是我地下党员。


图片:“军统三毛”之一的毛森时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而这位特务头子不知道的是,他的勤杂工就是我地下党同志。


1949年3月7日,毛森接替俞叔平任上海市警察局局长,为了进一步控制机动车大队,委派其亲信、军统特务缪琅任大队长。
原来的钟敏、喻飞则明升暗降,调任警备科。
1948年下半年,我党在上海负责情报、策反工作的吴克坚通过原淞沪警备司令杨虎的关系联系上了时任上海警察局消费合作社经理的陆大公,该人是从公共租界中央捕房出来的老员警,在西洋人、日本人、汪伪、国民党警察系统中都很吃得开,抗战胜利后留任总局督察处督察长、警备科科长,曾经多次帮助我地下党工作,并与杨虎一起将吴淞口关卡变成了上海与解放区之间的秘密通道。


图片:进行战前训练的上海市警察局警员。


遵照上级指示,吴克坚布置地下党员肖大成作为我党与陆大公的联络员,并通过陆与原机动大队大队长钟敏取得了秘密联系,策动他在解放军入城前率队起义,钟表示愿意尽力。
同时,地下党员戴宗义根据上级何以端的命令,以同乡、好友的名义和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喻飞频繁来往,规劝他弃暗投明,喻飞听从他的建议表示会投向人民。


图片:机动车大队两名老队长已经表示投向人民。


1949年5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占了上海近郊。
毛森密谋策划退守苏州河北岸,继续挣扎。
当日上午10时左右,肖大成、戴宗义分别接到吴克坚、何以端的指示:立即策动机动车大队起义,不让毛森调动装甲车驶往苏州河北岸的阴谋得逞。
同时,毛森为了自己能够顺利“跑路”,任命陆大公为副局长,后为又任命陆大公为代局长,其本意是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做“替罪羊”,没有想到反而帮助的我党对上海市警察局的控制。
根据地下党的指示,陆大公接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全市的武装警察指挥权抓在手中,他派人火速建立义务警察指挥部,动员全市义务警察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又命令已经是警备科副科长的喻飞陪同肖大成到机动车大队,把武装警察和装甲汽车都控制起来,以防事变。


图片:大型话剧《日出东方》中的陆大公,在毛森准备逃跑时接手了上海市警察局。


肖大成、喻飞、戴宗义相继赶到机动车大队,此时作为大队长的特务缪琅已经不知去向。
喻飞立即通知中队长丛林、汤声溢等人开会,并介绍了肖、戴等人的中共党员身份,表示要“调转枪口、投向人民、立即起义”。
由于喻飞是从装甲教导总队出来的老人,与几名中队长又有老乡关系,起义工作很快就准备就绪,机动车大队全体官兵集中,正式宣布起义。
喻飞下令,一部分装甲车悬挂白旗开往沪西虹桥路、西站、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等地,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其余装甲车则在市区担负警戒,维持治安,并将当时还在总局待命准备掩护毛森撤离的3辆装甲汽车调回驻地。


图片:老照片中的机动车大队轻型装甲车。


期间,毛森多次打电话催促将全部装甲车开往苏州河以北地区或到总局集合,都被喻飞以“装甲车都在外面执勤,无法通知集中”为由搪塞过去。
当毛森再次来电训斥并强令调集装甲汽车时,肖大成接过电话大声地告诉毛森:“我正式通知你,机动车大队正式起义了,不会再跟你走了!”
至此,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机动车大队完全在我党控制下了。
同时,接任代局长的陆大公也发布通令,命令机动车大队、保警总队等武装警察部队和直属单位必须严守岗位,服从命令,“全市从即晚7时开始宣布戒严,严密防止奸徒乘机破坏,危害治安”。
25日上午10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先头部队到达市警察局接替防务,具体事务仍由陆大公负责。直到28日上午9时,陆大公正式向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人员移交旧警察局大印和治安事务。


图片:机动车大队参加起义,开始维持市区秩序。


机动车大队的接管比总局要晚一天。
29日,上海军管会军代表刘荣庭奉命接管市警察局机动车大队和“飞行堡垒”大队,当时驻地在跑马厅旁(今上海大剧院)。
喻飞将人员名单和装备情况文件交给刘荣庭,全部车辆武器弹药得以完好交付给解放军。实际接收的装备中有装甲车29辆,坦克4辆。该大队原部队长依然保留,指导员和班排长由解放军新派。
该大队在经过“诉苦三查运动”顺利改造后成为了上海警察总队特科团战车营,7月7日光荣地参加了上海入城式典礼。


图片:机动车大队在上海马路上执勤,此时已经宣布起义,这些战车占据市区要点,迎接解放军进城。




图片:机动车大队将一辆日制97改中型坦克移交给了解放军。


在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中,一队由一辆日制九二式重装甲车(超轻型坦克)率领的沪造三六式装甲汽车部队雄壮地驶进上海,也见证了机动车大队从反动政府镇压人民的工具转变为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部队中光荣一员。
正如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的陈毅在接见陆大公等人时坚定地讲到:
“我们坚决相信,不要很多时间,就可以把这个所谓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彻底改造过来,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把她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工业化的新城市!”


图片:新华社记者拍摄的1949年7月7日解放军入城仪式中上海警察总队特科团战车营。




图片:整建制移交给解放军的沪造三六式装甲车,浩浩荡荡参加上海入城式。




图片:参加上海解放一周年游行活动安保工作的“沪造三六”式装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