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携带核弹头长期潜伏在深海,一旦接到命令就对战略对手家里已经确定的目标发射出去所有带核弹头的潜射洲际导弹,是5常目前最后的打击手段,也是用二次核打击的方式,防止对方选择第一次先发制人式打击的冒险冲动。不过这里也有一个技术问题。这是弹道导弹这种武器的先天技术特点决定的。这就是任何弹道导弹,不论是在固定发射井中长期存放的导弹,还是作战时在陆地上通过公路和铁路机动的洲际导弹,都要在发射前,确定发射基点的准确坐标。这样才能打的更准。所有弹道导弹的制导过程,就是从发射基点的坐标,运动到事先测量过的要打击目标点的准确坐标上。这个出发点和弹头的最终打击点分别测量的越准确,导弹就打的越准。这种物理原理,从最早的德国V2飞弹开始到今天最先进的洲际导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让洲际导弹和射程更短的各种弹道导弹打的更准,就需要不断的测量和修正导弹发射点的精确坐标和对手目标点的精确坐标。而且这种大地坐标,有时候是会变化的。比如一场大地震后,一个原先已经测量好的精确坐标系,会整体平移1到5米,甚至海拔也会起伏变化从几十厘米到1到2米,此时已经测量好的坐标系,就要重新定位,否则按照原先的坐标系确定的导弹发射基准点就不准了。而且敌方的目标点坐标系也可能因为地震等因素发生位移。这有需要进行定期消除误差的测量。这种测量,仅仅靠空中的卫星不一定测量的准,还需要人工到实地测量消除误差。有时候因为比较明显的军用目标防备过严,地面上的间谍不好接近,就可以测量和军事目标比较固定距离的一个房子,或者一个其他地标性建筑的坐标是否有变化。
然后反推陆地上的重点目标的坐标是否有变化。现在我们的一些邻居家里并没有洲际导弹,却经常抓住他们来我们境内非法测量的特务和间谍。其实这些人,都是为背后的超级大国的战略武器体系打前站的,因此决定不能放松警惕。话又说回来,陆地上的导弹发射的出发点,可以通过经纬仪和天文测量系统,以及现在的卫星导航系统确定精确坐标。那么常年在水下潜伏和移动中的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又是如何确定发射点的精确坐标呢?其实核潜艇每次发射前后,都需要定位并计算射击参数,就像火炮连续射击一样,不然就越打越偏。核潜艇平时在水下,都是靠惯性导航系统确定本身的精确坐标。导弹的潜射深度20--40米,主要依靠惯导和星光制导,GPS从来不是主要的制导方式。核弹头都批量扔出去了,那就是全球大战的时刻,平时还行的卫星导航,已经是最不靠谱的。一般是上浮到距海面10米出发射,内外压都是一个大气压盖子打一层薄薄的薄膜就可以将海水压力挡住,能把几十吨的导弹弹出水面,潜射洲际导弹弹体都是经过加固的,弹射时导弹受到的冲击力能承受住撞不坏的水压和阻力。
潜射洲际导弹最难提高的就是精度,打击同样一个目标精度越高所使用的当量就越小,从苏联时代一直到今天俄罗斯的潜射弹头,当量从来都比美帝高的原因,就是精度不如对方,精度不够只能靠加大当量补。平时少量的战术导弹可以选择卫星制导方式,但是战略导弹大国之间谁也不敢依靠卫星制导,大战期间的可靠性太差,甚至首先被摧毁,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