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机关键难题攻克完毕?攻击11采用颠覆性技术,机动性堪比UFO
2020-03-01 08:52:58





苏57采用了三翼面、全动垂尾加矢量喷口,是当前控制最复杂的战机
随着导弹的过载越来越大,战机对机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足够强悍的机动性能在配合高效的欺骗手段(电子欺骗、电子干扰)才能够有几率躲避导弹的攻击。为了增强战机的机动性能,美国和俄罗斯也是做了大量的试验,其中在俄罗斯的侧卫家族里,出现了三翼面以及推力矢量辅助的战机,比如印度的苏30MKI、俄罗斯苏30SM、甚至就连苏57也延续了这一传统。


矢量技术缺点也很明显,增加死重
俄罗斯战机在航展上的精彩表演体现了其强悍的机动能力,在四代机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然而到了五代机问题就变得严峻起来。首先是死重问题,为了保证控制机构的强度,这类材料通常由合金钢制造,大量的舵面带来的是数百公斤的死重。其次是对隐身性能的影响,虽然苏57创造性的采用了可动前缘翼,但依然没有无法解决隐身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苏57是五代机中唯一采用三翼面布局的。


阅兵上展出的攻击11大型验证机
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够达到超机动性能又能大幅度简化结构大幅度降低重量呢?这种好事情当然有,这就是射流矢量控制系统。实际上在2019年国庆大阅兵上展出的"攻击11"无人机验证机就疑似采用了这一技术。通俗的说就是不在通过传统舵面来控制战机的机动,而是通过机身上布设的射流孔来控制战机的机动。


疑似为射流喷口细节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展出的攻击11验证机并没有传统的舵面结构,仅仅是在原舵面处开了射流孔。这样战机就省去了舵面的铰接机构以及舵面的控制机构,不仅仅大幅度降低了战机的重量,更是极大的提升了战机的隐身能力,而这个技术曾经更是被誉为六代机机体的关键难题,而现在已经被成功攻克,可以预见的是采用该技术后六代机的空重将低到一个夸张的数字。


射流矢量控制技术成熟后,战机的机动能力将堪比UFO
除此之外,传统舵面可以看做是一种被动控制技术,速度越低,舵效就越差。而射流矢量技术本身就是通过喷射高速射流达到操控的目的,算得上是一种主动控制技术,即便是在速度为零的情况下也能够灵敏的控制战机。最关键的一点,射流矢量喷口可以安装在机身的任何一个部位,通过飞控的控制,其机动性堪比UFO。


六代战机想象图
当下,具备完整能力的验证机仅仅只有攻击11,英国、美国等国家也展开了类似射流矢量技术的研究,但是其目前依然处在原理机的状态,并没有完整的验证机。通过射流矢量技术可以看出,未来的六代机虽然可能采用飞翼技术以此实现极高的隐身性能,但是其机动性能并没有因此而退化,反而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