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青萍:大国谋略与海上安全 世界大变局的前夜
2015-09-27 14:21:06



 自新中国1949年建立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再到今天世界大变局的前夜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
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这既是大机遇,也是大挑战。机遇在于中国把握、争取到了难得的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期,三十年来,中国以“高筑墙”的低调使得综合国力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达到了世界第二,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并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及产能,军事建设得到了极大发展,从而在愈加复杂的大国合纵连横中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挑战来自多方面,既有内部在发展中累积的积弊、以致沉疴,也有霸权国家基于零和思维的外部遏制与打压,这些内外因素的挑战共同构成了对“中国梦”理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实施的现实威胁。
      作为历史上大河文明的唯一幸存者,中国人民在近代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屈辱,也经历了举国奋起的辉煌过程,在当今中国全面复兴的前夜,我们已经看到了天际尽头的一线曙光。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世界多极化成为趋势、经济全球化加速融入、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它让世界各国彼此之间触手可及,以致日益结成利益共同体。
       当前,中国提出并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构想,其内涵不仅仅在于经济层面为国内促转型、调结构、保增长创造新机遇,也是为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东重西轻”的经济布局做出的均衡发展部署,“海陆并举”的措施适应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并从地缘政治角度深耕欧亚大陆、联通非洲的长远考虑,更是总结长期以来对美外交的深刻再认识与中国长远发展的理性回归。假以时日,随着沿线国家合作的启动与深入,“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未来10年,这个数字也许会突破2.5万亿美元,也带来市场空间的扩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广的合作领域,一带一路各个沿线国家也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相比之下,美国在2005年小布什政府“二进宫”伊始,为整合南亚、中亚战略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大中亚计划)之企图,却因伊战、阿战陷入泥潭、吉尔吉斯斯坦逐出美军和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最终流产。随着伊核问题的初步达成,中伊经济、安全领域的合作会有一个质的提高。三方消费美国的伊核问题已经阶段性完成了历史使命,而最大限度挖掘这张牌的价值并从上合组织的安全方面纳入伊朗这个中东安全的关键一环就水到渠成。从此中国的中东政策之权重会与伊朗国家利益深层结合,这是中国早在十几年前的中伊千亿石油协议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长远考虑、以及当前中国“中东利益”的前置考虑、也是中国“一路”之南线的设计初衷,更是伊朗未来的安全依托之所在。风起青萍:大国谋略与海上安全

                                                                                                   一带一路图示 

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原理解析
——“中国之所以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发掘古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实现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也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

“海上丝路“对我国以及世界经济的交联、促进很大,但深层次的意义可能更在于国际战略层面。它可以将中国影响逐步辐射到北印度洋、中东、地中海沿岸和非洲地区,扩大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以及打造中国软实力,(五通)经济上对沿线国家均有重大利好:覆盖三大洲、连接欧亚两个经济圈,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进一步形成。总之,可以这样认为:这个顶层设计的核心是“经济与战略”互为表里。

1、 它是中国战略扬长避短转向西进的重要标志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战略因应国际局势的变化而适时转向的有效策略。即从“战略东向”转变为“战略西向”,暂时避开地缘政治环境在霸权国家的“战略东移东亚”,转向大有可为的西线,化解美国主导的TPP、以及美日西太安全框架对华的“铁锁横江”,达到经济贸易“扬长”、军事安全领域“避短”的目的,使得美国的重返一拳打空。长远看,“海上丝路”是与“一带”形成南北海陆双向互为补充、并牢牢环抱大中东、辐射欧洲、非洲的另一条主线。

2、 对传统陆权与海权的平衡以及海洋权益的维护
中国作为欧亚大陆历史上传统的东方文明大国,在大国崛起的历史长河中是有史以来超大体量的海陆国家,由此决定了自身战略定位不同于传统大国,从规模、意义看在历史上尚无任何国家的先例可循,由此决定了中国陆权与海权的并重。海洋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三十多年来,各国都不遗余力地加强对海洋权益的重视、维护甚至争夺,中国也应更加重视海洋权益、权利的维护,从资源获取、贸易通路的保护看,深层是国家对海洋权益与权利的维护与重视。

3、 加强引导域内国家“亚太”身份的认同
近年来,中国在崛起的进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烦和困难,这与亚太地区的部分国家之身份认同混乱与缺失有相当关系。大亚太地区国家中,政体不同、发展水平参差,既有华人华侨占人口或占据经济重头的印马泰,也有日本、菲律宾、新加坡这样明明是东方人却以西方人(或被殖民的优越感)自居的“完全西化”的国家,加上多重矛盾利益纠葛与霸权国家的搅局,如此复杂的国家身份认知,导致亚太地区国家领土权益、民族宗教等纷争不断,而这恰恰成为当前导致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可以成为中国推动亚太区域构建国家认同的有效策略,有利于培育大亚太区域的认同。中国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单一经济体,是有着极大优势的,构建域内国家“亚太”身份之认同,需要促进“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既有助于构建“大亚太”的区域国家认同,也有助于加强中国的大国软实力建设,也更具大国亲和力,也可以助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4、 对古代海上丝路历史的延续和中华文明理念、话语权、软实力的再造。
始自秦汉时期,延续到唐宋,明朝郑和远航为高峰的远达两千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曾给世界留下中国文明古国的辉煌。《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海上交通路线,正是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海船载运的“杂缯”,即各种丝绸。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与南海两条起航线。
当今中国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就要重视文明、文化的国际话语与规范的延续性,它具有悠长的历史传承与积淀,从古到今,海上丝路不仅交流了商品,也传播了文明,更是深深烙上中国历史文化符号的象征。

二、海洋方向的安全与保障问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深至地中海沿岸欧洲、非洲;二是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连通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各国,从而形成“三海两洋”的海洋经济战略格局现在的中国已经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海军战略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的战略转变,要求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这是中央军委对海军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的海上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1、东海、南海通道安全面临的严峻局面
目前在东海方向,围绕台湾岛局势、中日钓鱼岛争端、中韩苏岩礁争端、以及各方对经济海域划分、防空识别区重叠问题间歇性成为热点,其中大多是历史延续的、也有一些新出现的,但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再看南海局势则更加复杂,菲越两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不断采取挑衅举动,在非法占据的中方岛礁上加强军事开发与存在,霸权国家也极力插手南海事务,甚至亲自上场对华保持高频度海空抵近侦察,两海争端被大国“定向炒热并数方联动”的趋势明显加速,以致大国海上力量直接介入已经成为事实,而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完成使用与海军实力的强大尚需一个过程,这种局面可能要持续一个相当时期。
2、海上丝路之印度洋、南太平洋通道的安全保障及建议
北印度洋沿岸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仅从“海上丝路”范围看,中国从海洋贸易、资源获取与大洋保交的多重考虑,特别是中国进口石油与对外贸易战略通道主要集中于印度洋海区和沿岸,以及南太平洋澳大利亚、新西兰一带,这就对我国的海上丝路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中国海权的必由之路。

中国海军在上个十年就开始亚丁湾护航,并在印度洋高海况情况下考验了舰艇性能、协同能力,从中锻炼了大批舰艇官兵,近年来随着军工技术、产能的巨大进步,大批新型舰艇陆续加入海军,而航母的入役与保障基地建成则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期,这些都为以后的海军舰队“印度洋存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现实情况看,也还存在诸多限制,(如印度洋及沿岸的补给基地缺少这个短板)如果是政策上跟进的不足,大概就不是一朝一夕改变的,但是可以在与有关国家的协议中嵌入安保内容。
海军战略是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在这个层面看,相关政策的立法与推进是关键所在,“海上丝路”的先期布点、经济夯实,层层推进必须由军事上的安全保障来支撑,才能避免过往情况对中国造成的损失。这个方面,可以先期从南海-孟加拉湾的海军存在为阶段性目标,瓜港建设的基地保障功能也应完善,这方面与中巴战略公路的进一步完善、升级直接相关。从这里看,印度也许会有一些反应,但是这是中国必须做的:即使郑和七下西洋,也是有水军伴随护航的。
军事安全问题,是一国的根本大事,中国也不例外。当前“安全”的概念早已从传统的领土扩展到了海洋、以及利益边疆,甚至高边疆、网络安全等,在海军走向大洋的过程中,必将遇到传统的、非传统的安全挑战,这对海军战略和国家战略设计能力本身也是个挑战。但正如笔者开篇文中之意:挑战是永恒的、安全则是相对的,因此它既是鞭策、更是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