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放话要“取代中国” 但美国恐将毁灭“印度制造”
2016-11-12 12:48:02



双十一,印度总理莫迪作为“准光棍”,跑到日本“血拼”,收获满满。“海外探客”认为,两国之间的“核协议密约”、进口12架日制军机等等都体现出“抱团取暖”的姿态,不过对于莫迪而言,参观新干线工厂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探客分析,印度正在借鉴亚洲最大国家探索出的方法,用市场和合同换取技术,即以鱼换渔。2015年,印度只是将一条500公里的高铁合同交给了日本,手里还握着另外6个,日本想以低息贷款及培训4000名印度技术人员就成功输出工程和资本,未免过于乐观。印度早晚会独立修建高铁,无论采取什么手段。

凭恃超过7%的经济增速,莫迪敢喊出“印度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豪言。的确,印度的发展模式具有可取之处,尽管三面环海,这个拥有超过12亿人口的南亚大国却搞出了“内向型经济”,以国内市场作为主要驱动力,消费的作用大于投资,服务业强于工业,重视高技术外包业务而非制造业,让“印度模式”独树一帜。服务业贡献了超过50%的GDP,仅看数据,以为这是一个西方发达国家。

20多年前印度提出“IT立国”,10多年前提出“知识立国”,长期的“重软轻硬”和“偏食”让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成为“瘸腿的大国”,只能居于二流角色,这对三哥来说是不能接受的现实。探客发现,印度尽管手握可携带核弹头的烈火-5型弹道导弹,但LCA战机与“阿琼”坦克研制几十年依然难以获得军方青睐。核潜艇租了好几艘,也琢磨了几十年,却连常规潜艇都不能独立制造。高端军工不行也就罢了,民用制造业也是一地鸡毛。从手机到手表,从电灯到电脑,都已经成为外国品牌逐鹿的战场。2015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到448.57亿美元,这种焦虑从高层蔓延到民间,最后演变成一场“抵制华货”的闹剧与骚乱。

痛定思痛,看看本国羸弱的制造业水平,莫迪当政后就一直在大力倡导“印度制造”(MakeinIndia)战略,为此已经勤奋地出访了至少40个国家,足迹遍及欧美和亚太。这不仅是为了振兴制造业,推进产业升级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更是一种最基本的安全需要。探客认为,印度在制造业上有天然优势,将近6亿的25岁以下青年构成令人生畏的人口红利,每年新增劳动力至少1000万,加上的储量丰富的原材料,从棉花到钢铁都不缺,难怪国际机构预测再过10年印度制造业总产值就将突破10000亿美金,占GDP的四分之一以上。

为了实现“取代中国”的誓言,莫迪动了真格,除了与日本合作吸引资本和技术改造糟糕的基础设施外,还向令投资者怨声载道的腐败宣战。莫迪政府的手段出其不意,直接废除500卢比和1000卢比两种旧版货币,打击黑钱和赃款。印度的金价在疯狂中直线上涨了20%。决心已下,出招雷霆,“印度洋——太平洋战略”也已隐然成型,却不料国际局势风云突变,“黑天鹅”来了。


“一切向钱看”的“疯子”特朗普在失望且愤怒的蓝领及中产支持下,竟然当选总统。而就在今天(11月11日),特朗普领导的团队没有食言,明确表态将废除TPP,意味着自由贸易将不再是“新美国”的必选项。探客看到,特朗普可是信誓旦旦承诺过,要将企业税率从35%直接降至15%,以迫使福特、通用和微软这样的公司重返本土。这股热潮打击的,正是印度这样的新兴制造业大国。这个过程,恐怕夹杂着温情脉脉与利益交换,但最终摧毁的却是“印度制造”。

长期以来,印度想要的,西方往往会授之以鱼而非渔,不想要的,却拼命要塞给印度。杜特尔特曾怒斥美国“将菲律宾当成狗”,在美国眼里,印度又何尝不是这个角色?近些年,美国在印度面前放低姿态,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支持印度进入核供应国集团。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印度怎么能拒绝引进引进F-16生产线的诱惑?美国媒体居高临下,教育印度这并非是一个“老旧多余”的工业项目,相反会使印度的制造业水平获得飞跃发展。不过这种鬼话,欺瞒不了印度专家。有了苏-30和“阵风”这样出色的双引擎战机,邻国的隐形战机也刚刚亮相航展,这款战机进入印度,只会浪费紧缺的经费,还会推迟装备五代机的时间。至于从“价格接受者”升级为“价格制定者”,看看气势汹汹的特朗普,就知道这种赚大钱的买卖是轮不到印度的。一夜之间打造出世界顶尖的制造企业,这个梦印度做了好几十年,而现状已经证明了它的荒谬。

作为美国紧张防范的新兴大国,除了循序渐进的独立摸索,印度不可能发展出完备制造业体系。亚洲最大国家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至少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3年前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就超过20%,这不是靠与西方国家合作、单纯出让市场就能得到的东西。探客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印度与美国合作生产战机,最终失去的是整个航空工业。稍微聪明一点的话,印度应该和新兴大国站到一起,合力构建新的国际体系和秩序。懂得“做交易的艺术”,的确会经常走捷径,但最终会沦为既得利益者的一张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