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停摆三年之后,中日韩于2015年年底恢复了首脑会晤机制,似乎朝着改善三国政治经济关系前进了一步,维护了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但是,中日之间的问题将阻碍两国进一步改善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日关系很可能将摆动于微温至冷淡之间而不可能真正友好起来。预计两国政治关系将曲折前行。
据日本外交学者网站3月16日报道,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都大大提升,有必要调整自身定位与外交战略。因此,新一届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它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因而将塑造中国未来数年的对外战略。从现在起,中国将再次自视为显而易见的亚洲中心国家以及亚欧大陆东端大国,而不仅仅是一个东亚国家。
报道称,有鉴于此,中国显然要加强对邻国的外交。现在,中国需要找出哪些关系最具潜力。不难发现,中国的邻国大多适合“一带一路”计划。但是,日本如何呢?
就东北亚地区而言,韩国已成为中国在东北亚次区域的重点合作对象。相比之下,中日关系已不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重要。那时日本对中国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日本目前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性已经排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东盟和韩国之后。这一趋势在可预期的未来难以改变,原因主要源于日本自身的对外政策选择。
报道称,自2012年上台以来,安倍晋三首相采取了若干中国难以接受的措施,从参拜靖国神社挑起历史问题到设法取消日本宪法第9条款,尽管日本公众激烈反对。
安倍对“一带一路”计划也采取了对抗的态度,意味着中国政府不可能期望日本加入到北京首要的对外政策优先计划当中。“一带一路”与日本现在追求的“国家正常化”政策有结构性矛盾。在缺乏共同战略目标、因而缺乏必要的战略互信的背景下,中日关系不可能变得真正热乎。
报道称,但是,中国和日本不会削弱经济关系,显然那对双方都有害。双方都会努力维持经济关系稳定。当政治关系影响经济关系时,中国和日本可能采取措施使之适当回温,于是有了2014年11月7日的“四点共识”,以及随后两国首脑在半年内的两次会晤。但是,这种权宜之计不会切实治愈双边关系的疾患,这种局面可能要维持到安倍结束任期之后。换言之,安倍政府时期,不要期盼两国关系出现重大进展。
那么,中日两国未来怎么办?如果战略合作不可能,双方还可以谋求某些具体功能领域合作。日本可以通过与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合作受益,比如无人机、高铁设备、通信标准等。与此同时,日本依然在一些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如能源保护和减少碳排放、城市公交管理及垃圾回收利用等。
报道称,日本和中国可以尝试在第三国的项目合作,比如可以在中南半岛合作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从而间接让日本加入到“一带一路”计划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