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犹太人这样纪念大屠杀!永不忘记,也永不宽恕!
2017-12-13 11:21:31





历史不容忘记,尤其是那些屈辱!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0年前,侵华日军突入南京,随即展开长达40天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屠戮。
尽管最近几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提升到国家级层面。但与犹太人纪念大屠杀,尤其是在精神内核上,坦率地说,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前几年,从电视上看到,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尽管警笛响起,但在南京很多地方,一些人自始至终嘻嘻哈哈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这在以色列是难以想象的。在每年的大屠杀纪念日(也就是燔祭日)上午10时,以色列全国会鸣笛两分钟,在这两分钟内,国民必须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动,学校里所有学生起立默哀,军人持枪脱帽肃立,车辆停止运行。
想起10多年前在以色列工作时的感受,谨以此文,献给这两个苦难而顽强的民族。没有对罪恶的真正忏悔,就无法取得别人真正的谅解。
我们更应该学习犹太人对大屠杀的态度。永不忘记,永不宽恕!


细节一

对犹太人深入骨髓的纪念,我有着切身的经历。2002年初到耶路撒冷,就在街头接受了一次震撼。
当时,我正搭乘出租车外出,车快行到一红绿灯交换路口,所有车辆突然间都停了下来。司机默默打开车门,在车旁肃立。
正惊诧间,空中传来了长时间的鸣笛,很悲壮刺耳的鸣笛。
很快地,大街上,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没有喇叭声,没有说话声,人们都走出汽车肃立。
道路旁,有一个超市,刚从超市走出的两个女孩,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脚步,手里还拎着东西,默立在路边。
可以说,几秒钟内,整个世界突然间安静下来——刚才还车辆往来频繁的耶路撒冷大街,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个人都成了雕塑。






直到两分钟后鸣笛声停止,一切方恢复正常。
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形式。但在这形式后面,却是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活动的入脑入心。

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但每个人都必须记住历史上的这个不幸,停车,肃立,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这已经是最浅薄的了。”
在这一天,以色列全国没有娱乐活动。
电视节目上,主要是各种记录片,既有当时集中营中的惨景,也有幸存者的现身说法。在学校中,老师也会给孩子讲当年的各种事件。在一些家庭,父母也会给子女讲民族苦难的历程……
细节二
在大屠杀纪念日,这一天,以色列的国家领导人是不会安排任何外访的,必定在国内主持这个国家一年一度最高仪式的纪念活动。
这是惯例,更是领导人的一种历史责任。
这一天,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总统、总理、议长、大拉比,都必然以庄重的面容,向死难者献上花环,总统、总理还要发表演讲,回顾历史惨痛一页,告戒犹太人勿忘这段最黑暗的历史。
历史在一代代人心灵的阵痛中传承。每年的纪念活动,最重要的还不是总统或者总理的发言,而是6名大屠杀幸存者点燃六支大烛台,每支不过二三十厘米高的烛台,代表的却是罹难的100万犹太人。


以色列国旗下半旗为大屠杀遇难者志哀
这当中总有太多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2004年的大屠杀纪念仪式上,我在现场采访,点燃烛台的老人中,有一位叫雷尔纳,74岁的他出生于匈牙利。
他回忆说,当时他们一群犹太孩子已被纳粹扒光衣服等候处死,孩子们面对似乎已无法改变的命运,哭成一片。
生死关头,纳粹军营里突然到了一批土豆,孩子们马上被要求去分捡完土豆,然后再送来处死。这一转折,成为这批犹太儿童最后存活下去的希望。突然赶到的盟军,将他们从纳粹手中解放了出来。
1949年,雷尔纳来到以色列,到2004年,他有了两个女儿,十个孙子女,三个重孙子女。现在又10多年过去了,不知他还健康否,应该有更多孙子孙女环绕膝前了吧!
这样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这个外国人不胜感慨,更让爱国的思想教育深入到每个犹太人心灵。
这正如雷尔纳老人所说的:“对今天的青年来说,知道我们过去的经历非常重要,当时我们之所以如此遭遇,因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细节三
2001年,德国一交响曲团赴以访问演出,当乐团宣布最后的演奏节目是著名音乐家瓦格纳的作品时,大厅内立即有人高呼“法西斯分子滚回去!”大部分观众立刻愤怒退场表示抗议。

因为在犹太人眼里,瓦格纳就是纳粹的帮凶,他的作品是犹太人必须唾弃的对象。艺术超越国界,但带有仇恨歧视色彩的艺术,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
再比如,有一年,香港接连发生一服装公司和一卡拉OK歌厅使用纳粹照片做装饰的事件,遭到以色列举国上下的一致谴责。在舆论压力下,香港有关公司拆除了纳粹图象。
当然,最让人感叹的还是犹太人对纳粹战犯永不宽恕的追杀。许多逃到南美洲的沾染犹太人鲜血的纳粹残余,最终仍被以色列特工缉拿归案并处以极刑。
对犹太人来说,追杀纳粹战犯是正义行为,反而放弃对他们的追究,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都是对民族的背叛,是一种难以饶恕的罪恶。
犹太人也不接受战犯的忏悔。这可能与民族个性有关。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显得更豁达一点,比如,表示忏悔的日本战犯,总会受到中国人既往不咎的欢迎。这让犹太人是无法理解的。
细节四
对于那些恩人,以色列保持了极大的尊敬。二战时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曾向数千名犹太人颁发了“生命签证”。一位幸存者引用哲人的话称颂他:“有些人虽然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光辉仍然照亮世界;这些人是月黑之夜的星光,为人类照亮了前程。”
2004年2月,以色列“兹瓦特迪克”基金会又特意向何凤山追颁人道主义奖。以色列方面组织了许多学生参加这次颁奖大会,介绍来领奖的何凤山家人,向孩子们讲述过去的历史和何凤山的义举。


犹太儿童代表向拯救犹太人的中国义士何凤山的女儿致感谢辞
我全程参加了颁奖仪式。在现场,一位老师因势利导问旁边的学生:“你们怎么看待何凤山先生?”
“他太了不起了”、“我们非常尊敬”。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如果你们当时处于何先生的状态,你们会怎么做?”老师继续问。
一位孩子回答:“我们将向他学习,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其他人点头。
细节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可能更让人感动。
颁奖仪式结束后,没有任何命令或暗示,所有学生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起并长时间鼓掌,目送出席仪式的何凤山家人和中国外交官走出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