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类很早就幻想完全不受地球引力,也包括大气层的阻力在空间中自由飞升翱翔。但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基本事实是:所有的反重力、超空间、曲率引擎之类,到目前为止都是彻头彻尾的幻想。而现实中不论在大气层内部还是在太阳系周边的空间,所有的飞行体遵循的仍然是最原始的牛顿三大定律。这样一来,要实现每秒300米以上的飞行。喷气推进仍然是唯一现实的方式;甚至螺旋桨之类的推进极限就是这个300米每秒。而喷气飞行到目前为止,又分化出了有涡轮的涡喷与涡扇;还有没有涡轮的冲压飞行;速度再高就必须用到自带所有燃料与氧化剂的火箭动力了。一般来说,3马赫以下的飞行比较适合涡轮喷气模式。3马赫到8马赫则适合冲压喷气。5马赫一直到25马赫则适合火箭发动机。
这里面似乎有一个多年来似是而非的BUG,这就是反复论证的震爆发动机。传说这种发动机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似乎从2马赫一直到20马赫的速度都适合;因此特别适应空天飞机。比如传说了多年的曙光NV神空天侦察机之类。可以在40公里以上,一直到大气层边缘,以15马赫以上高速来去自由,飞行距离也可以轻易超过2万公里。目前所有的防空导弹都无法对其进行拦截,最多只能用战略激光对其照射性警告而已。一旦有曙光NV神飞过,则会在高空留下时断时续,像葫芦串一样的轨迹云;据说这就是爆震发动机特有的喷气气流造成。问题是这个传说没有40年也有30多年了。但是全球谁也没有见过这种超级空天侦察机的真身;自然也没有谁见过完全成熟的爆震发动机的实物。而最近十几年来,
超级大国已经公开披露出他家在高超装备方面并没有什么绝技;甚至还整体落后于其他大国。特别是仅仅5倍音速的小型冲压飞行体都屡试屡败;这个水平怎么可能有成熟的、可以轻易飞到15马赫以上的爆震发动机,也包括安装这类发动机的100吨级空天侦察机?由以上这些板上钉钉的事实,可知爆震发动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冷战高峰年代的,超现实的幻想。虽然从技术上讲也不是完全不靠谱,但是实现起来是难上加难。起码当今与今后15年左右彻底突破的概率都是微乎其微的。不过人类的作战飞机已经马上就要发展到第6代。其中的有人机可以肯定会装配自然变循环发动机,实现3.5马赫以下的飞行问题不大。真正的问题是需要飞到5马赫以上的高性能无人机僚机采用什么动力。
是等待爆震发动机最终研发成功,还是走更现实的成熟系统的组合路线。现在看来后一种可能性更大。毕竟爆震发动机短时间内远水不解近渴。而冲压模式更适合一次性的导弹而非重复利用飞机。现实方案就是给无人僚机装备一台大推力变循环发动机;仍然采用吸气混合燃烧航空煤油,负责从起降到2.5马赫之下的飞行。2.5马赫到5马赫高速高速时,直接开动并联的节流火箭。此时仍然消耗主油箱的航空煤油做燃料;只需要额外携带一个3吨级的液氧储罐,并不会增加太大比例的空重;就可以实现至少1小时的高空高速战斗高速,火箭动力飞行距离可以超过3000公里,这足够6代无人僚机完成90%以上的作战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