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6日,日本派出规模空前的代表团访华,急切地试图破解中国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出口限制难题,这一行动背后,是日本支柱产业如半导体、汽车行业面临的“断供倒计时”警报。
日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令人咋舌。中国占据其稀土进口总量的60%,在关键矿产镝(Dy)、铽(Tb)上的依赖度更是高达80%以上。尽管日本此前通过技术替代、海外矿山投资等方式,将稀土对华依赖从峰值的90%降至50%-60%,但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资源仍牢牢被中国供应链所掌控。
图片
日本经济产业省2024年白皮书也不得不承认,其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脆弱性远超美欧国家,美国与欧盟还能凭借库存和多元化采购勉强支撑,而日本却已逼近“库存红线”。
稀土,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涡轮机永磁体、半导体抛光剂等领域的“工业维生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每辆混合动力汽车需消耗2-4公斤稀土,一旦中国完全切断供应,丰田、本田等汽车巨头的生产线将面临停摆危机。
日本为应对稀土危机所采取的策略,却陷入了重重矛盾之中。技术替代方面,虽开发了无稀土电机技术,但成本高昂且性能受限,如丰田的钕铁硼磁体减量技术仅能降低20%-30%的稀土用量,远无法满足高性能需求。
海外布局看似分散了供应源,可投资的澳大利亚稀土矿精炼技术仍依赖中国,越南等国的稀土加工也不过是将中国初级产品再出口,“去中国化”只是表面的地理转移,而非真正的技术脱钩。政策干预更是带来了副作用,配合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后,招致中国对镓、锗等材料的反制,2023年中国对日镓出口骤降75%,严重冲击了日本半导体产业。
图片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调控,蕴含着多重战略考量。作为市场供需平衡的工具,2024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同比下降24.4%,通过配额制调节全球价格,既打击了囤积行为,又维持了产业链的黏性。同时,中国将稀土出口与日本的外交行为挂钩,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表态以及配合美国军事围堵等行为,都可能影响其稀土配额。此外,中国稀土集团的战略转型,从粗放出口转向高端材料研发,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稀土价值链顶端的话语权。
美日欧联盟在“供应链韧性”议题上看似协同,实则利益分歧巨大。美国的双重标准,对盟友采取不同的稀土策略,将其作为资源博弈的棋子。欧洲则更为务实,德国车企通过入股中国稀土企业确保供应,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而日本试图通过“价值观外交”拉拢东南亚国家构建稀土联盟,却因这些国家更倾向与中国合作开发矿山而面临孤立风险。
在资源民族主义时代,供应链安全并非取决于“去依赖化”的速度,而是能否在相互依存中构建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日本的稀土困局,是全球化退潮下资源主权重要性凸显的一个缩影。日本若想突破困局,需在技术上加速稀土回收和替代材料的商业化,外交上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避免选边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