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谈到,370毫米新式火箭炮的射程对比300毫米级的前款,射程直接一步到位的提高了7倍还多!这样算下来最大有效射程,从150公里直接放到到了1050公里,堪称数量级的提高。也有人说是从90公里级提高到了630公里。但是即使这样压缩,也只能承认370毫米新远火的杀伤半径已经高达600公里以上,这已经是实打实的战术地对地,甚至是地对海导弹了。之所以一下子提高了7倍的射程,直径却只增加了70毫米,本质上就是采用了N15甚至是N15+,这类过去只舍得运用在潜射洲际导弹与超级空空导弹上的极高能固体推进剂。本质上就是生产技术提高,产能强大,综合成本完全降下来了。量大管够之下,自然才舍得用料。另外单纯提升固推燃料的性能,最多射程翻倍,或者提高到4倍,已经,
是属于彻底逆天了。结果却直接提高了7倍。那么这里面必然也包括了弹体本身支撑材料的优化与减重,比如把不锈钢弹壳全部升级成芳纶外壳;还有一个技术大杀器,那就是极有可能也采用了二次燃烧的双脉冲技术。否则实在无法想象,一种单级的370毫米固体火箭,能把接近半吨的战斗部,一次性发射到600到1000公里之外。很多人不知道一个基本的技术现实,那就是几乎所有的火箭炮弹,其实都是单级推力的体制。也就固体发动机从点火喷气开始起飞,到中途燃烧完毕,就不会再有第二级燃烧推动了。这是因为火箭炮弹需要量大管饱,不可能采用航天发射与远程防空上才会用到的多级固发或者液发接力助推的模式。多级助推除了火箭本身会成本翻倍之外,各级之间的制导协调。
图片
才是更麻烦也是综合成本直线上升的关键。因此到目前为止,从最简单的107毫米单兵火箭弹,到最大威力的750毫米超级火箭炮,一个完全一致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是单级助推、单级制导的。降低成本,增加数量,永远是火箭炮的不变追求。但是这里面又产生了一个新疑问,那就是既然单级N15+的固体推进剂完成燃烧作业,也不管是单脉冲还是双脉冲,都已经能够把战斗部发射到600到1000公里之外了,那么还要费劲巴力的研发吸气式固体冲压燃烧的新体制弹药干嘛?问题是这种固体冲压弹药,目前阶段似乎也只有600到800公里的大致射程,甚至还不如370毫米火箭弹传说中的1050公里的极限射程远。吸气冲压模式必然增加这类飞弹的结构复杂程度。而结构复杂程度的提高,也就意味着,
图片
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这难道不是重复建设,老百姓说的脱啥防P?那么为何某院的吸气固推新弹的测试成功,还作为重大突破来宣传呢?难道是超级大国也一直在折腾此类吸气固推?问题是超级大国这类项目没有一次是完全成功的。为何别人已经证明很难走通的技术路线,这边也要重复一次呢?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大的很,前景也是大相径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