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G的极限过载是可以突破的!
2023-01-28 23:41:40



首先说清楚了最大过载9G的战斗机躲过最大过载30G的中距弹并不难这个问题。那么就会意识到凡是战斗机的过载极限再上升到11或者12个G会有多大的战略意义。等于说战斗机的最大过载在9G的基础上每次再提高1个G,那么导弹就要相应的提高10到15个G才能确保击落。当有人驾驶的战斗机到12个G时,中距弹就要确保最低65个G,而格斗弹得到75到80个G,才能确保看齐当前的击落概率而不会大幅度下滑。其实到了55个G以上,对导弹的制作材料、微电子产品的抗过载以及发动机的装药与设计已经很难很尖端了。真的无法想象如果要求到80G会有什么结果。对80个G来说,200千克的导弹的瞬间加速度重量将高达16吨!而当前的小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本身推力想超过10吨都不容易。





人类的高技术也正是在不断的钻牛角尖中,很快就达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那么这里不再纠结飞机与导弹继续攀比式提高最大过载的问题。再回头说人本身。也就是一旦6代机的有人版可以达到极限12个G,那么是否在有人驾驶的情况下还能飞出这个极限。在当今的高技术上,也有一种模拟现实。也就是驾驶员本身并不在真实战斗机的驾驶舱内,飞行员只是在地面或者其他地方的模拟座舱内通过遥控驾驶飞机,但是飞行员看到的与其他感官知觉到的战斗情景与在真实座舱内的基本一致。现在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此时飞行员遥控驾驶飞机完成所有的飞行与战斗动作。唯独飞机在激烈格斗中的超过载不会传递给在模拟座舱中的飞行员,此时真实场景中的飞机即使飞出15到20个G都不要紧。





不过对当前技术来说,哪怕是5G甚至6G。受到所有无线电传输速率都不会超过30万公里的限制,其实所有基于传统无线网络连接的远程操纵都有延迟。这种延迟对高速行驶的汽车来说已经在不可接受的边缘上,更何况是速度还要接近高一个数量级的战斗机与导弹。因此除非发展到量子通信那种绝对没有延迟的状态,远程驾驶战斗机仍然不现实。其实实现无人战斗机的高度人工智能化本身,比无延迟仿真驾驶实现起来明显更靠谱。这也说明6代有人机必须仍然是有飞行员。那么6代机的飞行员到底能不能突破9个G?其实原则上来说是可以的。过去把上限确定在9个G,是因为一旦到了9个G再维持10秒以上,绝大部分人都会晕厥。此时会有一分钟左右,飞行员失去对飞机的控制。




而这一分钟的“无人驾驶”足够出现坠毁或其他不可预测的状况。实际上大部分身强力壮的飞行员是可以承受9个G甚至10个G在5到10秒之内的。历史上出现过的有人最高过载是46个G,不过只维持了不到2秒钟。这说明并不是超过9个G的过载,飞行员就会当即挂了。如果在出现10个G以上的过载时,飞行员呈现半躺状态,过载的巨大压力主要来自背部,那么此时的飞行员完全可以抗拒11到12个G的超过载5秒左右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而当今很多现役战斗机就是在高过载时,座椅会自动后躺30度。今后如果能够更大幅度的自动用陀螺系统调整座椅,可更深度的挖潜。另外一个,就是飞机要自动判断飞行员是否大过载晕厥,可以快速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这些技术都会出现在6代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