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10月4日发表《中国如何看“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文章称,中国正在深入开展一系列军事改革,包括重组、更实际的培训和配备先进的武器,所有这些都是通过信息技术和各部门的协同工作来进行的。中国为自己设定了两个里程碑——2020年和2049年。第一项改革是完成军事机械化和全面信息化。然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是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能够应对美国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所展示的那种高科技、精确战争所构成的威胁。但是,自2014年以来,美国国防政策的制定者,从当时的国防部长开始,也致力于推动美国的军事优势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应对新的常规军事力量均势,即“第三次抵消战略”。中国学者和军事学家正在密切关注该战略,并考虑如何重新调整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计划来加以应对。
文章称,“第三次抵消战略”这样的概念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出版物中,包括《解放军报》的报道中。空军工程大学和空军指挥学院的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对美国前国防部长哈格尔2014年的讲话进行了评价并指出,这项战略代表着针对中国的战略如今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扩展。文章还指出,因为其预算要求,这样一项战略需要美国政府的广泛支持,此外,考虑到技术的易扩散性,保持优势也将十分困难。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专家叶建军(音)在《现代国际关系》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国防创新行动是“冷战思维”的一部分。这一概念对于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并无益处,而且具有破坏性。
文章称,这种态度或许不应当令人惊讶,因为中国在许多方面仍然正在完成其自身向着“第二次抵消战略”技术的过渡,如打造自己的领域意识能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和隐形战机。解放军空军的飞机仍然主要是较老的机型。较为新型的设计,例如歼-20隐形战机,最近才达到了“小批量试生产”的程度,这是一个重要的、虽然尚处于早期的里程碑。
此外,还要注意,中国的战略经常借助于能够削弱美国主要优势的技术。这包括经常讨论的“反介入”等技术(虽然这些术语越来越不受美国官员的青睐),这些技术是中国现代化努力的一个主要焦点,包括反舰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以及先进的防空技术。
文章称,中国也投资了自身的下一代高科技技术,如激光武器等,其意图可能不仅是进一步加快其在实现“第二次抵消战略”技术全方位能力方面的进展,而且意在进一步推动其实现更大的创新。中国政府认为,这项技术竞争需要民用和军事技术更大的整合才能获得决定性优势。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研究人员在《航天电子对抗》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他们认为“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核心建立在精确制导武器优势的基础上,而这又基于电子战的实力。他们指出,乌克兰军队的GPS系统经常遭到俄罗斯对手影响的情况,进一步将美国的注意力集中于这一电子战,并且推动美国着眼于令系统更加智能化,以克服电子领域的弱点。虽然形式有所不同,自动化系统也是一项工作重点,尽管目前仍然有赖于人类的控制,但是其未来必将实现更高的自主程度。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其自身的无人机实力基础,并且正在向海外出口无人机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
文章称,经过初步观察,中国的国防决策者清楚意识到了“第三次抵消战略”,并且正在作出反应。研究中国不断发展的军事战略将如何改变以应对“第三次抵消战略”公开透露的细节以及未公开的内容,将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