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又差点坠毁?“疾病缠身”却为何总能带病上阵 美军到底咋想的
2017-06-23 07:28:50



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作为现在全世界唯一一款列装服役的特种机型,从推出的第一天起就饱受争议。喜欢它的人认为它技术先进,从诞生之日就具备颠覆传统“直升机战争”的超前设计思想;不喜欢它的人一定会列举它的高事故。这不,前两天驻日美军的“鱼鹰”又差点坠毁。



紧急迫降?好听而已 就是差点坠毁!
在6月11日,据共同社援引政府知情人士消息表示,美国MV-22“鱼鹰”垂直起落飞机在日本鹿儿岛县奄美市机场迫降。所谓“迫降”就是区别于正常着陆程序的紧急着陆,同时美方并没有给出迫降的原因。在2016年的12月13日, 美军一架“鱼鹰”运输机在冲绳近海坠落,当时就是在“迫降”可惜最终失败。这不仅引发人们的思考:本来的革命机型,现在怎么不灵光呢?



“鱼鹰”惊人的变形能力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 但是事故率呢?
其实对于MV-22“鱼鹰”这款机型,从设计上具备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和悬停性能,以及固定翼飞机的机动能力,由于变化多端,甚至被人誉为现实版的“变形金刚”。但是,为了确保这样的能力,MV-22“鱼鹰”旋翼直径高达11.56米,而且螺旋桨叶的倾斜角度达到了47度。这比一般直升机都要复杂不少,而且为了确保能够来回切换垂直起降模式和水平拉力模式,MV-22“鱼鹰”还有一套更复杂的内部传动转换系统。总而言之,复杂的系统必然会带来复杂的维护难题和使用障碍。



“坠毁的鱼鹰”不如???复杂装备的事故率如何降低是个难题

比如:在实战、训练时,MV-22“鱼鹰”在垂直起降阶段会遇到发动机气流涡环,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削弱叶片的升力,一般来说直升机在垂直起降和悬停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利用螺旋桨改进和自动调节装置,就可以克服。但是到了鱼鹰,其石墨/碳纤维的螺旋桨加上超大的直径,使得其根本无法通过对螺旋桨机型修型来克服;同时美军因为预算缘故放弃了后续改进。因此,美军只能用限制技术参数的方法来避免。例如,垂直着陆阶段,MV-22“鱼鹰”的下降速率不能高于40米/秒。而且,MV-22“鱼鹰”哪怕是在地面上登机也需要注意角度,否则很可能会被旋翼吹出的下洗气流吹跑。可就是这么精心调校架呵护,MV-22“鱼鹰”服役10多年来,已经爆出了公开的飞行事故70余起!



服役10多年来,已经爆出了公开的飞行事故70余起!
可尽管这样“疾病缠身”,问题多多,美军仍然在义无反顾的列装服役了这款武器,并允许它“带病上阵”,同时在继续研制继任机V-280;同时,日本也采购了同款飞机;甚至连中国也推出了类似的概念机,“蓝鲸”旋翼机。这是为什么呢?



可是问题这么多 中国还要造“蓝鲸”?
其实答案很简单,传统直升机由于旋翼结构的问题,340公里的时速已经是极限了。而对于战场需求,恨不得直升机可以做到超音速。当然,妥协的结果就是出现了类似MV-22“鱼鹰”这样的跨界机型。虽然作为战术飞机,问题颇多,可要是把它打造成一款战术运输机,则很多实际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米-26这种大型直升机的实际用途,已经在多次救援、实战条件下得以验证。而中国研发的“蓝鲸”旋翼机,采用四发结构,具备良好的冗余备份能力和重载能力,这样无疑可以接替米-26的市场,同时弥补战术运输机的“最后一公里”无法抵达的难题。所以,中国不仅仅借鉴了MV-22“鱼鹰”,同时还从中获取了相当多的经验教训,最终研发出了适合自己的倾转旋翼机。

现代装备的发展一直如此,总会有个先行者,随后就会有人跟进,但是你不吸取别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需求去实践,则永远不会知道技术的可行度和需要的程度。目前,“蓝鲸”仅仅是一款验证机,甚至还没到1:1的阶段,因此我们不能下过早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什么时候推出1:2或者1:3的实际验证机,才能更有底气说”用“还是”不用“。
全文结束,谢谢大家之前的指教!欢迎更多建设性互动建议,您关心的也是我们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