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的全名是预警指挥机。因此除了空中预警能力之外,对全战场4纬空间的指挥能力才是大型预警机的中心任务。现在的大型相控阵预警机,已经可以一眼看穿半径至少500公里之内的空域、海域和地面所有目标。因此大型预警机已经可以作为战区司令部级别的空中指挥所,甚至可以以更高级别的角色出现。美俄都有各自的大战空中指挥所。最高级别的指挥官不是准备随时钻入地下被动挨打,而是快速升空,在空中机动指挥大型战役。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预警指挥机在未来的网络中心战中的重要性还要进一步的上升。而作为战场上空的中心节点。随着预警指挥机地位的不断提高,各大国都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快速的打击对手的大型预警指挥机,而同时又要考虑如何确保自家的预警指挥机必须万无一失。
在过去40年的多场比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中,作为超级大国的一方,都有绝对的制空权,因此出动的大型预警机基本都不需要提前考虑如何防止对方的空中力量和地面的防空力量攻击自己的预警机;同时被打击的弱势一方,几乎都到不了提前装备预警指挥机的程度,因此也就不存在打预警机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到了目前,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改变。现在装备预警机的国家越来越多,未来在激烈的冲突中双方都有预警指挥机的概率越来越高。因此对各大国来说,不但要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预警机,还要提前考虑好如何突袭和击落对方的预警机。从1991年海湾战争开始,超级大国就习惯了所谓的鹰墙模式。既用一架大型预警机指挥8到12架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机作战。大型预警机提前掌握空情,引导本方的战斗机组成2到3个密集编队快速拦截打击对手升空的目标。
大型预警机一般距离最近的对手空军基地或者防空导弹阵地都在300公里以上。这样当时的任何空空导弹和防空导弹都无法对预警机进行直接的打击。凡是想突入到预警机附近50公里之内的3代机,都要首先经受预警机提前预警和精确引导之下的多波次先进战机的层层拦截,因此对方的战斗机真正能接近到本方预警指挥机可发射中距弹的程度的概率微乎其微。就算是这样,超级大国的预警机在真实的战场上,仍然需要安排至少2架,携带大容量副油箱的战机在近距离对预警指挥机进行安全伴飞。这2架伴飞战机并不能为预警指挥机在空中进行以防万一式的挡住中距弹。因为中距弹在空中选择目标是首先要确认弹上雷达扫描到的,反射指标最大的那种;然后进行锁定和打击。而绝大多数预警机的雷达信号特征都比普通的战斗机大得多。因此即使2架护航的战斗机给被保护的预警机硬挡中距弹也挡不住。
至少用2架战斗机贴着预警机做保护的目的,其实是万一突然有空中的不明目标没有被外围的本方战斗机成功拦截,出现低概率的漏网之鱼。那么预警机旁边的这2架战机则可以做最后的贴身侍卫对其进行拦截。这种战术在非隐身机时代还是非常可靠的。但是到了隐身机时代,即使大型预警机对典型隐身机正面的最大发现距离也不过200公里,因此预警机仍然有被隐身机快速偷袭风险。而是谁谁家的重型隐身机已经可以挂载射程在700公里以上的空空导弹,远远大于超级大国射程最远只有180公里的空空导弹。因此用来快速打击超级大国的预警指挥机,已经出现了巨大的代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