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蜂侦察机是美军在越南战争期间使用较为频繁的无人机之一,它的机翼是中间悬挂式后掠,翼尖有一个倾角,发动机在腹部有一个膨胀的喷射口,进气口为椭圆形,机身是圆形而且向后逐渐缩小,鼻部比较尖,尾部为锥形,腹部有一个副翼,水平后掠尾翼为上部高挂形,能够进行电子窃听、电台干扰、抛撒金属箔条及为有人飞机开辟通道等任务。在1960年代就拥有如此先进的机型,美军原来以为一切都会平安无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歼-6战斗机的雷达机师能够在0.4秒锁定并击落“火蜂”。
1964年8月至10月,美军1架BQM-147G无人机在南海上空1.75万米以750千米时速飞行,先后实施侦察7架次。当时,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对这种无人机性能和活动特点不甚了解,虽每次都出动歼击机进行拦截,但均未奏效。10月13日BQM-147G第8次从广西友谊关上空侵入中国雷州半岛上空侦察时,中国空军第1师作战分队起飞1架歼-6进行截击,飞行员在1.76万米高度上发现敌机3次开炮,由于缺乏经验炮弹打光仍未命中。飞行员不甘心,继续朝无人机冲去,想将其撞下。但因动作过猛,不仅没有撞到敌机,反而使自己的飞机进入了螺旋,并急剧旋转下降高度,他几次试图改出螺旋均未成功,只得弃机跳伞逃生。
后来,美军又投入了BQM-34火蜂无人机,它主要由遥控系统和遥测系统组成,装有一台J-69-41A涡喷发动机,推力8.54牛,翼展3.94米,机长6.98米,最大速度(高度15240米)1176千米/小时,最大巡航速度(高度15240米,重量816千克)1015千米/小时,使用高度范围6-18300米,最大航程1282千米。由于这种飞机经常侵入领空实施侦察,中国飞行员被迫苦练绝招形成了打“火蜂”的战法,让美军无人机不再肆虐。由于提升了战斗机雷达操作员的指挥引导和锁定目标能力,驾驶员得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瞄准、射击、脱离等系列战斗动作。
徐开通中队长奉命驾驶歼6飞机截击 “火蜂”之外,1965年1月2日空1师驻南宁作战分队副中队长张怀连又有成功战例,他驾驶歼-6在17700米高空又一次击落1架美军无人驾驶侦察机,张怀连在900公里长的航路上先后6次转弯,目标航线曲折,可利用的截击地段只有120公里。这些战斗中,雷达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军当时装备的飞机升限高度上作战是有难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击落敌机的壮举。 (利刃/季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