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博 这个数据,透露了中国经济的真相
2016-05-16 16:00:00



到目前为止,4月份的经济数据绝大部分已经出炉。最让人震撼的,是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人民币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额的大幅下滑。对此,我在本专栏中做了专题分析。

其实,还有一个数据也非常重要,它堪称“让高层最为忧虑”,这就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它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图中的蓝线,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走势;黄线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走势。很明显,两根线在去年12月突然分手了。

在今年1到2月,以及1到3月两个点上,民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但全国投资增速不降反增。这意味着,在第一季度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的投资增加迅速,填补了民间投资的下滑,还略有富裕。到了4月份,由于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国企和地方政府投资也扛不住了,所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掉头向下。
 
让高层忧虑的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突然失速,如同发动机停转的飞机,一头栽了下去!
 
中国民间投资大约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六成,这些投资虽然每个项目未必很大,但它们是市场导向的,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创造就业岗位之源。民间投资下滑,地方政府、国企投资比例上升,只能让中国经济变得更加低效,最终倒逼央行货币超发。
 
所以,国务院将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和专题调研。
 
据官方媒体总结,民间投资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搅局,概括起来是所谓的“四门现象”。
 
一曰“没门”。民企在进入一些新领域时,往往发现没有人受理、接待、办理。
 
二曰“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出个大包。
 
三曰“弹簧门”。刚刚把脚挤进去之后,但又不得不在非市场因素干扰下被迫退出来。
 
四曰“旋转门”。比如项目招标,表面上看对各种体制的企业一视同仁,可招标条件里设定了某些条款,又把民间投资推了出来挡在门外。
 
总之一句话,一些负责审批的官员对民企“另眼相看”,不愿意给投资机会。
 
我曾在本栏目中多次指出,每一次“稳增长”都必然带来三大效应:第一,货币超发,通胀抬头;第二,国进民退;第三,房子涨价。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最好的稳增长办法就是上项目,搞铁公基,而这些东西的投资主体肯定是政府和国企。每到这个时候,货币必然宽松,银行贷款被导入国企、地方政府。而为了稳定资产价格,人民币肯定是升值的、或者不敢贬值的。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必然下降,于是民间投资的下滑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中国经济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权力太大,无形之手乱伸。对此中央有清醒认识,多次提出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但愿民间投资的下滑,能倒逼出更彻底的改革。
 
另外,这个周末还有一个重要经济数据应该引起关注,这就是4月发电量同比下降1.7%,而3月份为增长4%。此外,1-4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0.9%,而1-3月份增长1.8%。
 
也就是说,从用电量来看,4月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迹象。而4月份,恰恰是央行开始踩刹车的月份。这充分说明,这轮经济回暖是天量新增贷款推动的,一旦货币增速和贷款增速下滑,经济就有可能掉头。所以,考验高层定力的时候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