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北京百般输血打气 台湾“裸奔”
2016-01-21 11:58:48



如果大陆没有武装统一的选项,相信台湾民众中寻求独立的意愿要高涨很多;如果没有生命财产伤亡和美国干预的顾虑,相信大陆民众中寻求武统的意愿也要高涨得多。但台湾最大的困境其实不在统独,而在于台湾的经济,台湾的经济列车开到山前,左绕绕不过去,右绕也绕不过去。经济发展受阻,社会和文化发展也随之停滞下来。

经济像水一样,流水不腐,对于岛上的台湾来说,外贸更加重要。外贸的活力在于比较优势,在于人无我有。这个人无我有可以来自几个方面:
1、独有的自然资源,像波斯湾的石油,台湾没有这样的资源
2、独有的技术和产业,像美国波音或者欧洲空客,要买客机还只有找他们,台湾也没有这样的产业
3、独有的经济环境,像瑞士的银行或者美国的美元,台湾依然没有
4、独有的低成本,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台湾还是没有
5、独有的地理位置,像改革开放初期的香港对大陆的门户作用,或者鹿特丹对西欧的海上门户作用,这依然与台湾无缘

在四小龙时代,台湾是靠制造业崛起的,主要在轻工业。后来台湾推动工业转型,在电脑工业颇有建树。这些都是短平快的产业,见效快,但门槛也低。在大陆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时候,台湾的优势是显著的。但过去30年里,大陆从引进消化开始,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不仅门类完整,而且形成自我滚动发展的机制和能力,正在海啸式地自下而上地席卷所有主要工业部类,包括一些最尖端的工业部类。现在依然有缺门,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缺门越来越少,填平遗留缺门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样的体系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均衡、可持续。另一方面,现在的大陆大概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也因此是经济活力最旺盛的地方。这一切使得台湾原有的产业档次优势荡然无存。在李登辉时代,还搞多少寸以上晶圆不得登陆的名堂,现在台湾在部分科技方面依然有剩余优势,即使如此,联发科也只有“含泪”卖芯片给小米,原因无他,原有生存空间被大陆新兴厂家和欧美厂家挤压得差不多了,只有乘时间还来得及,含泪数钞票了,再晚就含泪也无钞票可数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台湾最有活力的产业和厂家很多已经“转进”大陆、扎根大陆了,难怪有“钱进大陆、债留台湾”的说法。

确实,最有活力、最有进取心的产业、个人大多被更有活力的环境所吸引,这不是台湾独有的现象。加拿大有很多印第安保留地,保留地上享有很多联邦特权(如不缴税、享受特殊补贴等),但保留地的政治(印第安人有相当高的自治权)、文化、经济相当落后,印第安人里最有活力、最有进取心的大多离开了保留地,进入城市发展。这样的逆向淘汰使得保留地每况愈下,留在保留地的印第安人怨天尤人,进一步加深了逆向淘汰。台湾不是大陆的保留地,但其中的比照意义不容忽视。

台湾的平均生活水平依然显著高于大陆,生活也更悠闲舒适,这为不少大陆人所称道、羡慕。但这也使得台湾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在质量上又没有显著优势,至少相对于大陆而言。这使得台湾制造很难在市场条件下正面竞争。台湾的水果很发达,但没有发达经济可以依靠水果来维持的。

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比较经济优势的现实造成的结果。要逆转这样的依赖,一方面要放弃这样的比较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在世界市场上“裸奔”,在并没有人无我有的优势的情况下,前景不容乐观。台湾试图加入TPP,美国可能也有意吸收台湾,但TPP不是马歇尔计划,美国(还有日本)无意让利,而是试图利用TPP规则强化已有技术和贸易的单向壁垒,在经贸中实行“阶级固化”,这使得台湾在高端受到美国、日本(甚至可能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挤压,在低端受到越南、墨西哥的挤压,这还不说处在统一经济、技术层次的TPP真正创始国之一新加坡。除了台湾,韩国也在积极谋求加入TPP。加入的障碍可能还低于台湾。相对于台湾、日本、美国,韩国背靠已有自由贸易关系的中国市场,在规模经济和经济活力方面不是台湾可比。简言之,TPP对台湾经济不是解药。连TPP都挤不进去的话,脱离大陆的台湾经济只有更加困难。最低限度,TPP之类的选择性优惠关系只能是经济活力的味精,不能成为食材,关系弄倒了肯定是要失望的。

独立解决不了台湾的问题,统一实际上也解决不了台湾的问题,至少是形式上、一国两制式的统一。按照一国两制的设计,如果实现和平统一,台湾依然保持高度自治,自治度甚至超过香港。那就以香港作为比照。香港已经收回,北京百般输血打气,力图把香港经济挺起来,但事倍功半,香港经济谈不上崩盘,但肯定离健康发展越来越远,问题也是出在“保留地”症结。输血打气只有加深“保留地”症结。香港要恢复发展,只有在经济上放下“两制”,融入“一国”,在生活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上与大陆达到可比的水平,在产业和科技方面融入大陆体系,才能作为大陆的发达地区引领发展。换句话说,只有香港成为“又一个上海”、“又一个广州”,而不是游离的特区,才能可持续地得益于中国崛起。台湾也一样。

应该指出的是,台湾的困境不是民进党换国民党或者国民党换民进党就能解决的。民进党的蔡英文以追求公平正义为旗号,号称要保障台湾人民安居乐业,但对如何才能做到并无阐述。这和奥巴马的Yes We Can和Change一样,只是没有实质内容的口号。这也是选举民主的通病:一般公众对口号背后的实质(或者缺乏实质性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容易沉湎于政治领袖带领人民“无痛改革”的幻想,结果一遍又一遍受骗,最后陷入政治冷感,政治领袖只得用更诱人的口号吸引选票,哪怕根本不可能兑现。西方选民投票率每况愈下就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口号是解决不了困境的,否则大跃进、文革早就把大陆人民带入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境界了。在短期内,改革税制、征用国民党党产、公务员年金/退休金改革,这些都有短期效果,但不能解决台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太阳花运动所代表的罔顾民主与法制、民粹抗争、唯意志论的思潮也将加剧执政挑战,不管是民进党在台上还是国民党在台上。

台湾经济这列列车在大山面前停下了,大山不仅在前面,而且在四周,围得死死的。民进党秘书长吴钊燮周二(1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说,对于3天前刚刚结束的台湾大选来说,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并非关键影响因素。他说,这次泛绿阵营以压倒性多数赢得选举,除了国民党自身的问题之外,年轻选民对国民党的不满是首要因素。“调查显示人民更关心民生问题,而不必然是政治议题或主权议题。”他对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的观众说,“尽管国民党试图把这次选举操纵为蓝绿对立,甚至在选战高潮时用马习会挑起争议,但这都由于民进党在整个选举过程中保持节制(moderate)而没有奏效。”吴钊燮是对的。台湾选民抛弃的是国民党的无能,拥抱的是民进党的许诺,统独并不是决定因素。问题是选举换党只是换汤不换药,台湾人民很快就会发现回到了原地。需要的不是改换方向,而是咬牙爬山,这爬山就是台湾很多人最痛恨的“自我矮化”,成为“又一个江苏”、“又一个广东”。在经济活力消退之后,GDP增长率比不过别人了,以GDP增长总量自慰,然后以人均GDP自慰,然后以社会文化生活水平自慰,然后就只有黯然缅怀过去的好时光了。经济现实变了,但心态没变,于是台湾的困境也只能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