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这条路,是以前日本走过的,中国跟着走
2015-11-06 11:36:10



(中国经济现在是7%,这个是在大力反腐的情况下实现的,压缩了政府消费中不合理的部分,好于我的预期。隐忧一是PPI下行,CPI上行;二是银行业不良贷款2年内不会见顶;三是产能和结构调整能否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而改善;四是区域经济能否改善,比如东北。这次在昆明出差,有些地铁已经因资金不到位停工,市委书记仇和两会被抓。
国外经济的指标我觉得核心通胀指标,零售额指标更重要,并没有根本好转。就业参与率,失业率,gdp指向性差一点,适用于欧美日。这些导致中国外贸没有根本好转。但美联储决策参考因素中,pce只是一个重要因素,零售啥的,不考虑。QE的作用主要是压低长期国债利率,刺激企业长期经营。但目前加息预期一直存在,资金流动比较敏感,0.25变动足以引起震动。所以,我的判断是,人民币贬值对出口作用即使不大,但能够在加息预期下取得一定主动,占了先手。二是存款,股市,房市,其他金融资产是老百姓主资产要配置。外国主要在股市和其他金融资产,前提是特定福利制度下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以及基于价值投资而不是赚一把就走的机构投资者。负面影响是福利过高和人口结构变化会导致这种模式无以为继。中国百姓主要在存款和房子,存款增值速度慢,房子变现难度大。如果实现生活水平的提升,必然也要向股市和金融资产靠拢,需要形成稳定向上的预期才行。所以,去年底到 6月的股市行情我是没有想到的,就像不应该发生的故事。社会需要一个共识,中国梦需要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的支撑。需要对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发展,社会安定团结有一个稳定的向上的预期。这次股市波动表明政府在预期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或者说天时地利人和不全具备。)
首先就是中国梦的目的,说到底就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要做到这个,主要还是靠经济发展,这个是必要条件。当然只发展了经济,而不考虑收入分配目的也达不到。但是没有经济发展的前提,那啥都没得讲。
以前发展经济主要靠银行贷款,导致杠杆过高。那么股市债市的目的,一方面当然希望普通人可以通过低存款利息收入,到相对高的理财产品收入来提高大家的收入水平。当然还需要高工资工作岗位,替代低工资工作岗位。
对企业来讲,通过股市和债市融资,也是减少杠杆,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式。其实这条路,是以前日本走过的,中国跟着走而已。大方向看清楚,就没有啥不明白了,大致就是这个看法了。
(虽然资本市场学日本会长期向好,但现在股市这个坑会挖多深?如果金融系统风险不再,国家不在3500继续兜底,不是一样信誉尽失?)
你讨论国家的大战略和长远发展方向,然后拿一天的股市走势来论证,这样可以搞明白吗?股市现在的短期点位,完全不是中央会考虑的因素。
(我可能会理解点,大部分散户不会这样想。)
问题是股市,根本不会在乎大部分散户怎么想啊!人家股市又不是民主制度。整个股市的设计,就是企业通过出让股份化的部分企业所有权,进行生产必须的融资,关键在于产业资本拿到这个低成本的融资,可以去实际开工。
这个企业运行得好不好,值不值得你去购买,这个是价值投资的理念。至于你去赌哪个股票明天会高,哪个明天会低,进行对赌,人家宏观政策制定者,哪会关心你这个。哪会在乎你赚不赚,有没有信心?除非股市暴涨暴跌,导致流动性泛滥,或者流动性枯竭,引发系统风险,人家才会出手干预啊。为啥散户老是觉得自己在股市里面,位置很重要呢?
(井大,国企有个问题,领导们借改革接口改变企业的结构。大型企业的领导们更倾向于搞出个小董事会,他们把业务分开,提升一部分中层作为方向的负责人。小董事会成员通过对这些负责人控制来发展业务。一段时间后,一个1000多人的企业,最高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上级单位领导,接待外单位领导,搞的跟国务卿似的。遇到如今的危机,他们只会抱怨基层不够努力,这已经是国企文化了。这里面,最舒服的就是那些摆平第二往后中层往前的干部。记得九十年代,讲的是扁平化,现在1000人的单位都要搞多少个板块,多少个品种,但是国企不能向外企一样,板块不行了就砍掉,现在攒了400多个所谓的处级干部。为了混下去,大家是围绕领导这一核心来设计工资以外收入的,传说中两桶油的领导基本工资8000,相信的,他们的年收入肯定不止9万6,不算灰色收入,他们的年收入是这个总数的十多倍到二十倍。看样子,是不是等到行业的世纪末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国企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是要靠中央出政策吧。估计打破企业职位和官位的联系是一个突破口。
另外关于人口老化的话题,不能按照西方的情况来臆测中国未来,也许还是要看日本如何应对。
(五分钟都跌好了,就差一分钟,所以我说周一要转向。时间不够了,除非一分钟不背,那就是日线第三中枢,就到3000点以下了。但时间周期也到了,周线12周,日线54日。都在变盘周期内。纯技术分析,井大不在讲讲。)
MACD,RSI,STOCH,FIBO,这些都是基本功了,少看30分钟,多看4小时,日线,和周线。
我反正技术也不差,就插一句嘴而已,大家回去看周报第一年的东西里面我谈了不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