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兵新弹道导弹可对敌斩首美俄无此类武器
中国由于地理环境和潜在对手的特殊性,只将射程在4000至50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定为远程导弹。
在国际上,一般将射程在30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划归远程导弹之列,但中国由于地理环境和潜在对手的特殊性,只将射程在4000至5000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定为远程导弹。在中国“东风”导弹家族的众多成员中,远程导弹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第一代远程导弹是东风-4号,其采用两级设计,用东风-3号中程导弹作为第一级,重新研制了第二级。
通过东风-4号远程导弹的研制,中国先后突破了多级火箭、弹头防热、发动机高空点火、惯性导航等新技术,为发射人造卫星和掌握洲际导弹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0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就是在东风-4号远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东风-4号远程导弹以美国关岛与前苏联的欧洲部分为主要假想目标,最大射程为4000公里,改进型更是达到了4750公里,可携带1枚爆炸当量为300万吨TNT炸药的氢弹弹头。
东风-4号远程导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式进入二炮部队服役,是三十年来中国远程导弹的绝对主力,除了具有地井发射的能力外,还可以进行拖车机动发射。然而东风-4号远程导弹只是中国导弹家族的第一代产品,其技术水准早已落后,中国急需新一代的远程导弹以代替东风-4号的位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第二代的东风-21中程导弹全面替换了第一代的东风-3号中程导弹,新型的东风-31和东风-41洲际导弹也在逐渐取代东风-5号洲际导弹的早期型号。其实从这个发展趋势就可以看出,全面取代东风-4号的新型远程导弹肯定早已在研制当中,只是保密程度很高,不为外界所知。
根据近年来外媒的猜测,中国新型远程弹道导弹的正式名称是东风-26,该导弹长约14米、直径1.4米、发射重量为20吨、采用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可携带重量为1200至1800公斤的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并具备投送3个分导式多弹头的能力;在射程方面,由于使用了高能推进剂,最大射程应该在5000公里以上,可覆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军事基地,如迭戈加西亚、关岛等。
从互联网曝光的图片来看,东风-26由6轴导弹运载车运输,具备公路机动发射能力。考虑到美国强大的反导系统与中国“后发制人”的核政策,东风-26应该重点强化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综合使用了速燃火箭发动机、弹头机动变轨、释放诱饵等对抗反导系统的技术以及高精度惯性导航、星光导航等提高命中精度的手段,具备了发动“点穴战、斩首战”的实力。
东风-26远程导弹可能于2010年前后进入现役,全面取代东风-4号远程导弹。由于《中导条约》的存在,美国和俄罗斯都不能发展与东风-26类似的远程导弹,因此在远程导弹领域,东风-26在全世界处在“首屈一指、独孤求败”的显赫位置。
目前全世界仍在发展远程陆基弹道导弹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中国的东风-26远程导弹在体积、重量都远远小于印度烈火-5远程导弹的前提下,在携带弹头重量、命中精度等方面却大幅超越,也说明中国和印度的导弹研发水平存在天壤之别,印度在追赶中国导弹技术的漫漫征程上仍需万里长征。
2.中国杀手锏武器曝光二炮新型钻地弹可打日本
中国在弹道导弹发展方面,长期是以核为先,即优先发展装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从正式服役的东风-2号到东风-5号,都只能装载核弹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两伊战争中大放异彩的飞毛腿导弹让中国看到了战术弹道导弹在
中国在弹道导弹发展方面,长期是以核为先,即优先发展装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从正式服役的东风-2号到东风-5号,都只能装载核弹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两伊战争中大放异彩的飞毛腿导弹让中国看到了战术弹道导弹在常规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于是开始自行研制国产战术弹道导弹。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第一种正式装有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是出口至沙特的东风-3号,由于核弹头不可能出口,于是就专门研制了配套的常规弹头,这也是当时即将撤消的西北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承担的最后一项重大任务。
而自行研制战术弹道导弹的工作进展相当顺利,当时先后规划了三个型号:一是东风-15、二是东风-11、三是代号为“8610”的导弹项目。其中最早启动研制工作的是东风-15,其于1986年11月就公开展出,并在1988年6月首次试射成功,在装备解放军的同时,还准备以“M-9”的代号对外出口,但由于其射程和载荷都超过了国际军控条约的上限,因此至今也没有海外用户。
东风-15战术弹道导弹全长9.1米、直径1米、最大起飞重量6.2吨、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携带500公斤重的常规弹头或核弹头。早期的东风-15导弹以惯性制导为主,命中精度在300米以上,基本不具备精确打击的能力。但和苏制飞毛腿导弹相比,由于东风-15导弹采用了固体燃料与弹头分离技术,在反应时间和突破反导系统的能力方面还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东风-15战术弹道导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式装备解放军二炮部队。在1995年至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二炮某部队于江西境内向台湾外海发射了多枚东风-15导弹,给台独分裂势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憾。在此之后,台湾加紧从美国购买爱国者系列防空导弹,并自行研制天弓系列防空导弹,企图构建针对中国大陆的反导体系。
面对反导系统的挑战与精确打击任务的要求,东风-15导弹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在2009年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15B导弹令人眼前一亮。该导弹头部的气动外形进行了大幅修改,和美国潘兴-2导弹类似,变成了变截面体的尖锥形,并增加了四片小型弹翼,显然具备飞行末端机动变轨的能力,可有效对抗以美制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为代表的末段反导系统的拦截;东风-15B还加装了地形匹配制导模块,使命中精度提高到了30米左右,从而具备了强悍的精确打击能力;此外,东风15B还可以装载多种新型弹头,可执行多样化的战场打击任务。
近年来,互联网媒体还公布过东风-15系列导弹的另一种改进型“东风-15C”,从图片上来看,这种导弹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弹头换成了拉长圆柱体的侵彻弹头,可对敌方的机库、地下掩体、指挥中心等目标进行钻地打击,是我军新一代的杀手锏。有分析称,研制“东风-15C”最大的初衷是为了在战时打击台湾佳山基地等重要的地下目标,并同时拥有打击驻冲绳岛和驻朝鲜半岛美军地下设施的能力。
东风-15是解放军二炮部队装备的国产第一代常规弹道导弹,具备相当大的改进潜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目前公开的东风-15B和东风-15C导弹外,肯定还有不为外界所知的新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