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核潜艇在300米以下深度发射鱼雷!完整版
2019-11-04 09:39:33





鱼雷被发明后,几乎是一切战舰的噩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被鱼雷击沉的舰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舰船总吨位的89%;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鱼雷击沉的舰船有1445万吨,占被击沉舰船总吨位的68%。二战以前,因为技术原因,还基本没有潜艇在深度超过50米的水下相互攻击的战例。但是随着双平面制导鱼雷的普遍装备。重型鱼雷无论对水面大型舰艇还是水下的潜艇,都是一等一的杀手锏。不过在水下发射鱼雷攻击对方,尤其是深水区,就有一定的限制,不存在在任何深度都可以任意攻击对手的自由。水下每下降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深水水压对任何深潜的潜艇都是极大的考验。在深水中要发射鱼雷,就必须打开潜艇的鱼雷发射管的前后盖,尤其是前盖,在深水中必须通过加入高压空气才能打开。
鱼雷发射管本身也是耐压壳的一部分。这部分在水下可以打开的最大深度也不是无限的,首先要确保绝对安全的基本需要。在瀚海狼山的旧金山谜案系列中,多次提到。在深水发射鱼雷,有两大问题,第一就是最大发射深度有限制。到目前,世界一流常规潜艇鱼雷的最大发射深度的240到260米,相当于不超过750英尺。大多数核潜艇也就在这个水平上下,而最先进的国外核潜艇型号,冒险试验过300深度发射鱼雷,但是搞了一次就不敢搞第二次了。因为有鱼雷发射管的后盖扛不住巨大的水压而直接崩溃的风险。300米深度发射,已经是目前发射体制技术的极限。主要限制因素,在于鱼雷发射管的后盖强度不可能无限加强。若在300米以下强行发射鱼雷导致发射管后盖突然崩溃,那么将对任何潜艇都是一场灾难。


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核潜艇,以及绝大多数常规潜艇的最大作战潜深就是300米或者350米左右的情况下,250米左右的水下鱼雷发射的最大深度,基本是够用的。不过大国的核潜艇的最大作战潜深越来越大,已经普遍超过450米的深度,个别型号已经到了650米深度都可以作战。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鱼雷发射管的发射方式,那么将有200到400米的作战深度是浪费的。因为可以看到对方,却不敢发射鱼雷打击。可以潜伏到350米的跃变层之下的性能就浪费的一大半。深水中用传统的方式发射鱼雷,还有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噪音很大。而这种噪音来自两点,第一就是已经装填了鱼雷的发射管用高压气体把鱼雷喷射出去的噪音。这种噪音在深水可以传播的很远,对手一听到这种噪音,就知道对方已经发射鱼雷了。就可以提前几分钟采取机动规避和对抗措施。第二,在于鱼雷再装填的噪音更大。这种噪音来自鱼雷后盖关闭时的猛烈动作。这种噪音甚至在水下可传播几十海里。
因此一旦潜艇关闭鱼雷后盖,那么就完全彻底的暴露了。这两种噪音的存在,导致大多数常规潜艇和核潜艇其实只有1次鱼雷齐射的机会。再次装填再次发射,只有理论上的概率。因此新一代攻击核潜艇的鱼雷发射管甚至增加到了8到10个。其实是很大的浪费。硬性的鱼雷发射管再多,也改变不了发射深度不能超过250米深的现实。那么如果解决250米深度以下发射鱼雷攻击的难题呢?
下篇:
美国海军在核潜艇和鱼雷技术上过去一直处于全球领先行列。美国海军目前所有的潜艇都是核潜艇,当然,所有的攻击核潜艇SSN和所有的战略核潜艇SSBN,其实都有发射鱼雷攻击对手的能力,区别只在于鱼雷发射管的多少。但是任何一种核潜艇,包括最先进的海狼和弗吉尼亚的所有批次,仍然都没有突破250米左右的最大深度发射能力。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前美国所有的核潜艇的鱼雷发射管仍然是耐压壳的延伸,而雷弹舱都在耐压壳之内,因此在鱼雷发射时,就有个内外压力转换的老问题。在这个方面,美国海军在技术上举步维艰。


不过美国海军两大系列的鱼雷,也就是MK48重型鱼雷和MK46轻型反潜鱼雷这两个系列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们各自的最新批次,基本可以作为全球鱼雷技术水平的标杆。虽然不是所有性能都可以达到世界第一,但是两种鱼雷的能力非常均衡。这样总体的作战性能就比较突出。MK48和MK46中,最先进反潜型号的最大攻击深度在900米左右。也有人认为最大攻击深度可以达到1200米,基本和人类制造的潜深最大的核潜艇能达到的1100米潜深最大值差不多。对反潜鱼雷攻击更深目标的追求已经没有必要,因为技术代价太大,成本太高,造出来也没啥用。
因为能在1200米以下还能快速运动的目标,绝非当代人类的产品。虽然蛟龙号等深海潜航器可以下潜到7000多米,但是他只是深潜器,只靠少量的电池供电,在水下移动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一小时也游动不2海里,而在1200米以下的水中还能一小时前进几十海里的超大型金属物体,只能算做水下不明物,尽量少招惹。
不论是海狼还是弗吉尼亚,最大发射深度都只有250米,属于严重的浪费了2种先进反潜鱼雷的作战深度,甚至对海狼级500米以下的潜艇作战深度都是浪费。现在美国海军只在研究如何在鱼雷发射时减少噪音的技术。也就是打开鱼雷发射管前盖后,让MK48等不是噪音很大的喷射出去,而是自己游动出去。这样对手的警惕性就可以降低。不过这种技术再怎么突破,也改变不了鱼雷发射管前后盖在250米以下深水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也就是鱼雷游动发射技术,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现有鱼雷的最大发射深度。
而在水下反潜作战中,凡是鱼雷发射管靠高压气源打开前盖;或者再装填后靠高压关闭后盖,都会有巨大的噪音产生。只要这么做,就等于完全暴露了潜艇本身。因此游动鱼雷发射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最大发射深度和噪音的问题。
目前看来,美国海军的核潜艇在最大发射深度这个问题上基本无解。因为当今美国所有的核潜艇都是单壳设计。这样外壳本身就是耐压壳,鱼雷发射管怎么安排,最终都在耐压壳之内或者和耐压壳连通,因此从原始设计上就无法突破250米深度。
有人建议今后鱼雷发射,可以和洛杉矶级和弗吉尼亚级一样,采用潜射导弹集中发射管的布局方式。其实按照目前的计算,不论是分散耐压导弹发射管还是集中耐压发射管,其弹道导弹和巡航潜射导弹的最大发射深度,都不超过100米深,距离鱼雷最大发射深度250米都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这个思路同样暂时不通。


不过解决办法早就有。俄式核潜艇,过去大多数是双壳设计,外壳其实就是一层铁皮,是不耐压的。耐压壳在内部。这样内外壳之间,就有很大的空隙布置多种设备。比如苏联时代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就是在双壳之间,倾斜布置大型导弹发射筒。这种发射筒也可以看做分散的耐压壳。需要进行靠近水面发射时,用高压气体强制冲击,打开发射筒的前盖。噪音也很大。
如果把这类发射筒的体积缩小,确实可以轻易的在双壳核潜艇的两侧布置几十枚重型鱼雷。但是只要是硬质的耐压包装兼发射筒,那么发射时必然有很大的噪音。未来的技术思路是:在双壳艇体之间。布置柔性不耐压的鱼雷外薄膜包装,平时只起到防水作用。这种薄膜目前在弹道导弹发射筒内部就有。而薄膜内的鱼雷,本身可以承受900米深度的巨大压力。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损坏。却可以在900米深度以内任意无噪音发射。要防御起来就非常难了。不过目前美国海军没有双壳核潜艇。而俄罗斯海军没动力也没钱搞这种突破。最有希望最先装备这种划时代深海战雷的,还是谁谁家的新一代单双混合艇体的S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