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 名家-国际化两岸关系 是在走钢索
2016-05-24 11:35:45



对台湾的领导人而言,两岸关系的制约是其施政的一大困境。除了极小部分的内政,重要的施政蓝图大概都和两岸关系有相关性,任何新政府都很难不将稳定与发展两岸关系视为事关台湾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
例如从蔡英文总统的就职演说内容来看,其中经济转型、社会安全、区域和平、外交深化,无一不和两岸关系的政策选择有关;两岸关系稳定,则台湾内部议题的处理上,就少了外部干扰的因素,反之内、外因素纠葛,必然提升了处理的困难,甚至拖累其内政的改革。因为在两岸的政治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两岸的经济发展就将回归市场化的发展,则有可能大大削弱了新政府改革的物质基础,而故蔡的改革难以对现。
依此来解析蔡的演说,全文近6千字,涉及两岸关系的部分约600余字,占1/10,分量不轻。然而在结构上蔡是将两岸关系摆在区域和平发展的框架下来论述,这是以「国际化两岸关系」的认知下处理两岸关系心态的表现,此一心态不仅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处理,也不利于台湾新的执政团队提高对两岸关系的重视程度,如果蔡的讲演将两岸关系,单列一段,可能在北京的政治判断上会比较不同。
从分段内容来看,600余多字区分为5段,前3段都在说明台湾在「区域和平」中的角色,至多只是涉关两岸关系而已,足证在蔡的心目中,两岸关系的分量和重要性都不高。
到了第4段才开始真正涉及两岸,其中包括说民进党政府在两岸关系会依法行政,此一说法应该是对内解套,安抚台独极端势力的说法,因为蔡的讲演中,并没有顺此法律去说明两岸关系的定位。
之后蔡倒是提出「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然而民共两党何以没有「良性对话」,其原因是民进党主张「台独」,对中共而言是主张分裂,中共若与主张分裂国家的政党交流,岂不是自毁立场。很显然地,只有民进党放下自己台独的历史包袱,双方才有可能对话。蔡的建议看似善意,其实目前只是空谈。
第5段是蔡英文论述两岸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段。蔡英文明确地闸明「既有政治基础」。这一段是对北京说的,所谓「既有政治基础」,包括「92年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过去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
蔡英文的这一段,令人废解,从语意上说:「既有」是已经存在,果如此,马政府的作法就没有错,何况蔡也承认「过去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那么民进党过去的杯葛就只是为一党之私,而非为了台湾人民的福祉。其次是「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既有「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又不是「共识」,那是什么?其三是「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而蔡讲稿的其他地方两次使用《中华民国宪法》,为何此处要改为「现行宪政体制」?差异何在?
针对蔡的演说,大陆方面已表明,无九二共识,两岸两会及官方交流中断。可见蔡不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已无法维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