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2年反击战的时候,第一关就是物资集结,要在短时间内从几千公里以外的地方调运各种物资到边境地区,是极为困难的。因此,物资的储备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战场上,同样如此,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每一个战士都要背着步枪和子弹,还要另外扛着炮弹。
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新兵爬坡都胸闷气短,这样的负重让行军非常艰苦。如果骡马跌入山涧,那么还要下去把物资背上来,分给其他人背负,更增加了负重。
克节朗地区道路多沿河坎,崎岖难行,并间有石峡路、阶梯路,傍崖窄路、栈道等险阻地段。有的地段单人通行亦需手攀足蹬,十分困难,一经破坏不易修复。离开道路一般不能通行,但有少数地段可以沿山腰运动。河深岸陡,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多不能徒涉。
印度地堡特别多,1个连的地堡约在50个以上,有的连甚至超过100个。地堡之间以交通壕、堑壕相连接,每个地堡可容纳3-5人,核心堡可容纳10-15人,既能战斗,也便于生活。地堡射孔多开在正面有1-3个枪眼,视界、射界较窄,射孔死角较大。工事隐蔽伪装较好,不易发现。
并在前沿设置了鹿砦、竹签,架有3米宽、50厘米高的铁丝网一道。整个阵地由4个地堡群组成,采取纵深梯次配置,防御正面宽约300米,纵深2500米。整个阵地火力配系均前重后轻,火力均指向芒边卡和沿江道路。
因此整个战斗非常激烈,国家人文历史前几天的文章,还谈到在这一次战斗当中,一名来自四川的小战士,一个箭步上去就把刺刀插进去了,正好插在肋骨间,怎么也拔不出来。56式半自动步枪是宽刺刀,血槽浅,这个四川兵大喊:‘班长班长!我刺刀拔不出来了!’班长是老兵,跑过来把刺刀一拧一拔,拿脚一踹,印度兵这才倒地死亡。
战斗形式主义是,步兵连分兵实施左右两翼迂回,正面封锁印军。由翼侧接敌的战斗小组,以手榴弹火箭筒摧毁地堡,随后使用60迫击炮攻击逃散敌人,以刺刀手榴弹解决在工事里顽抗的敌人。
对于溃逃的印军,边防部队则不依仗兵力的优势,充分利用伏击、奇袭、偷袭和夜袭等,敢于孤胆作战,英勇机智的几个人也敢于歼灭印军一小股。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作战中,边防部队36人截击逃跑的印军一个营,歼其241人,就是突出的一例。
主力向印军侧后多路的穿插迂回包围,动摇了印军的防御,使印军在仓皇撤逃中被截为数段,分别就歼。特别是第十一师的两个团行军7昼夜,深入敌后180公里,实施远距离、大纵深的战役迂回,使印军防不胜防,全线溃败,这对作战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逃散的印军躲进山里,当时还抵抗,等着过3天以后,甚至4-5天以后,印军自己就会下山投降了,因为,实在饿的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