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阻能力超过23吨级的拦阻索,为何至今造不出来?
2023-02-09 23:46:07



恐怕不少人至今对J20不能开发上舰版本仍然耿耿于怀。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其实也一直希望J20能发展成主力舰载机,那么就可以一步到位的环球无敌。不过问题是为何F22A也没有发展出舰载版?真那样超级大国海军岂不是优势更加不可动摇。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谁都从感性上希望双发重型隐身机可以直接上舰;但是在理性与技术上却更倾向于采用双先进中推的模式。并不是双大推重型机就肯定不能上舰,毕竟F14与现役的J15都是双大推重型机。但是两者都有一些特殊之处。F14是可变后掠翼,可以在240公里的安全时速与2.4马赫的超强截击速度之间大范围的调节。不过也因此付出了结构重量与维护复杂的代价,导致早早的退出现役。从苏33到J15其实一直都很难满油升空。到J15T可以首次,



彻底放飞自我;但是最大返程重量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素。说来说去,倾向于采用双中推也好、重型舰载机不能满油也好。根本问题都在于当今没有任何一艘航母上的拦截索,敢去拦截超过23吨级的返程舰载机;大部分情况下的实际拦阻吨位都限制在更低的22吨到22.5吨级,也就是留下0.5吨到1吨的安全余量。这种情况从小鹰级到尼米兹级,一直到福特级与辽宁级,甚至到18舰都没有任何突破。不论是传统的油缸拦阻系统还是最新的电磁拦阻系统都是如此。随着电磁弹射技术的彻底突破,目前115米级的电磁弹射器已经可以顺利安全的弹射40吨级的超重舰载机;而下一步可能会上舰的125米超级电磁弹射器,甚至可以直接弹射50吨级的舰载机;未来发展到弹射六七十吨也不是幻想。



但是最大拦阻能力不能超过23吨这个极限,想突破起来却远远没有弹射能力的大幅度提高那么简单。这是因为电磁弹射是逐步加速。如果弹射轨道足够长,比如加长到300米甚至400米,那么把超过500吨的A380直接弹射起飞也不是不可能。但即使用上电磁拦阻,哪怕增加1吨的极限都很难。这是因为不论是传统的油缸拦阻方式还是最新的电磁拦阻方式,其基本的系统构成是大部分一致的。都是航母表面中后甲板上的3到4根拦阻索,加上位于甲板之下,外界看不到的滑轮组与钢丝绳系统;还有最终用来吸收能量的阻尼器这3大部分构成。不论是油缸阻尼器还是电磁阻尼器,在拦阻过程中两者的动作幅度基本都是5米之内。因此能够提供的拦阻吸能基本大同小异。那么增加阻尼运动的幅度。比如把目前的,


5米升级到6到8米,是否可以提升最大拦阻吨位?理论上可以,但实际没用。因为真正的门槛不在阻尼器本身;而是在之外的拦阻索与滑轮组上;本质上其实还是在拦阻索。因为拦阻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也就是拦阻索不能无限加粗,更不能无限延长。即使把斜角甲板从当前的220米到240米延长到300米都没用。因为拦阻索本身不能无限制的被降落的舰载机拖出更长的距离。那样只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而导致出现拦阻失败概率的上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在现有拦阻索的直径与长度上限的大前提下,研发韧性更大、更不可能被拉断的拦阻索。这已经不是现有的炼钢技术与钢丝尼龙缠绕技术可以解决。只能寄希望于超强石墨烯等新材料的突破。也就长耳朵家还在做这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