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找到了!80米宽世界最大风雨棚下,洞洞3模块第一次按顺序排列
2020-06-10 08:34:28






昨天推文中谈到了洞洞3六甲板以下的船体模块突然消失,甚至是消失的干干净净。不但是新区总组平台50米宽的风雨棚和生产轨道上的船体模块全部消失,就连西侧准备区的3段船尾模块和明显是动力舱的盖板也全都不见了。瀚海狼山(匈奴狼山)提到,如果要寻找,就应该去4号深坞的生产准备区或者船坞吊装区去找。果然,太空视角的观察马上就来了。虽然相对比较模糊但是却可以基本看清,恰恰是印证了前面的判断。这就是目前洞洞3的模块,已经都在4号干船坞正对的向陆地内侧的生产准备区,按照船头向水面,船尾向陆地的方向。排列的整整齐齐。这个排列方向,和原先洞洞3在陆地总组平台的轨道上时,船头朝内的方向已经完全掉了个。未来模块吊装入坞,也应该是大体船头向外,尾部向内。
这样在建造完成后的出坞过程会更加顺畅,只需要2到3艘大马力拖轮前推后拉就可以顺利的出坞了。目前已经出坞的2艘4万吨级的洞75都是船头向外的方式生产和出坞的。不过国产翘头却是船头向内的方式倒退着出坞的。具体以哪种方式安排船坞生产,应该主要还是看未来的大轴和螺旋桨以及尾舵这些最怕磕碰的敏感部位,能不能完全在坞内龙骨墩上完成安装施工。如果不需要再额外的增加安装基坑,那么船头向内和向外生产和出坞区别不大。既然明确了洞洞3的船体模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就很好判断在过去的十几天里,这些模块是如何从新区的总组平台上,挨个顺利运输到现在的4号坞的生产准备区了。很明显,是通过直接联系新区总组平台到4号坞生产准备区,厂内笔直的东西方向的大道,直接通过巨型智能平板车陆续转运过去的。



目前并没有转运期间的具体场景对外发布。不过估计到明年,也就是洞洞3公开下水后,肯定有这类图片陆续放出来。现在就在这里预测一下,到明年或者后年自然就可以检验了。这条东西直接贯通的笔直大道宽度有30米,直接连通生产新区和老厂区的1到4号的所有干船坞。而且道路两边的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都距离这条大道本身还有几十米,因此通过这条厂区大道,可以直接运输比30米的道路净宽度更大的模块。应该到60米的宽度都没有问题。60米的型宽已经是30万吨以上大船的模块宽度。而通过水路从新区往1到4号干船坞区运输模块的浮力体,其最大转移内宽度也是60米,可算是水陆并进,都考虑的非常长远。从新区的陆地总组平台到目前4号坞的生产准备区,直线距离有1700米,用重型智能平板车转运,应该几个小时就可以缓慢而安全的运到。
在这1700米长度的“大件运输路”上,大部分都是水泥强化路面,只有老生产区和新区之间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应该早就经过了特殊的加固。最大整体通过3000吨级别的巨型模块应该没问题。目前洞洞3的单个吊运模块应该都没有3000吨级的,不过未来的民船大件和新一代巨型大平板到这个极限级别倒是很有可能。再来说说目前洞洞3船体模块的这个“新家”。一般的大船厂的干船坞旁边,都要有生产准备区和吊装准备区。很多建设比较早的干船坞。或者在市区土地比较稀缺的。往往是生产准备区和吊装准备区合二为一。比如同样在市区,生产洞75和国产翘头的2大船厂都是如此。而目前在岛上的这个大厂。属于最近20年内刚刚新建的厂区。土地资源比较多,因此可以把生产准备区和吊装准备区分开设置。



可见生产准备区的也有和总装平台上一样的轨道设施,具备大型的龙门吊。整体方向和4号船坞完全一致,很像是4号船坞的陆地延伸。而吊装准备区则在4号干船坞的右侧,1600吨级的龙门吊直接跨过82米宽的干船坞本身和吊装准备区。在吊装前。应该把各种军舰和民船的模块先在吊装准备区排列好,然后巨型龙门吊可以把这些模块挨个吊入船坞内部合拢。在吊装重型模块时,龙门吊一般不再纵向移动,而只把吊起重物横向移动入坞内,这样可以确保吊装安全。而对比较小和轻的模块,则可以吊起后,纵向横向移动都可以。这样会加快合拢速度。4号干船坞延伸线上的最大外观物体,就是3个宽度高达80米,合起来轴线长度90米的世界最大造船风雨棚。现在的洞洞3,正是在这3个超级风雨棚的下面,比过去总组平台的50米宽的风雨棚可是大多了。现在4号坞内生产的一艘集装箱大船,应该在下旬出坞。洞洞3的入坞终于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