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血腥味的罗德奖学金,中国不妨冷眼观之
2015-12-13 13:42:32



这两天,无论官媒还是网媒,几乎都以通稿模式报道了首批中国学生获得罗德奖学金,不但广为统一口径大力传播,并且不时以各种弹窗形式强迫你必须知道。还有意带上“罗德奖学金”诞生过N位领导人,N位跨国公司老总,还有诺奖得主,X格顿时高入云霄。

  其实这与商业营销套路并无两样,比如卖内衣的商行说,穿过他们铁锤牌内裤的有奥巴马,希拉里,比尔盖茨一般,稍微有头脑的人都知道,你穿不穿铁锤牌内裤与当不当上总统并没有逻辑关联。

  四位“学霸”所学专业,将来出路,网友亦多有评说,本文不述。但必须说说罗德奖学金的由来,按百度的说法,它是在1902年 依照英国矿产业大亨西塞尔·罗德的遗嘱而设立,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媒体亦纷纷照搬引述。这里提到的西塞尔.罗德就是Cecil Rhodes,是一个非洲殖民者,一个恶棍加屠夫。

  稍关注过非洲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国名:罗德西亚,就是今天的津巴布韦。罗德西亚就是以罗德命名的,可想而知罗德当时势力大到什么程度,自从他来了以后,当地原住民绍纳人到了1890年,被杀得只剩下百分之三十,金矿成就了强盗们无尽的财富,罗德奖学金从一开始便带着浓浓的血腥味,当然,百度不会告诉你这些。

  罗德在他的人生颠峰时期,在阿波罗大学奥利尔学院加入了共济会,并于1902年临终前,叮嘱设立罗德奖学金,一位种族主义者,一位白人至上主义者,设下这样一个奖学金,初衷如何?当然无须多言。过度美化这个奖学金,极力掩盖真实历史,反而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二战以后直至今天,罗德奖学会的申请条件也在不断改变,但总体原则从未改变,它只培养具有西方思维的各国年青人,并通过再教育,使其思维固化,并投放到世界各地“建功立业”,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大家不妨看一个例子。

  迈克尔·麦克福尔,奥巴马俄罗斯问题首席顾问,担任过美国驻俄罗斯大使。八十年代他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但酷爱政治外围运动,与白宫调门保持高度一致,可谓根正苗红,资本主义的优秀接班人。不久,他与一位女同学掀起了一场所谓“反种族隔离”运动,从此不再上课,天天占着教学楼,带领一帮小弟哭着喊着要去非洲闹民主。

  作秀结束后,便以此申请了罗德奖学金。记者问他和他的女同学,为什么搞反种族运动,要去申请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奖学金?是为了钱吗?他表示要用这些钱去非洲推翻独裁政权。

  后来他俩都领到了这血腥钱,去了牛津。毕业后,非洲已跟他无一毛钱关系,美国将他派往莫斯科当交流生,这一年他不断结交在苏联能遇上的“不同政见者”,并登记成册,固定联系,将通过审核的苏联学生引荐给美国大学,这些人回国后,在90年代未期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女同学则回国效力,她叫苏珊.赖斯(后来的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国家安全顾问)。麦克福尔驻俄期间,并不受普京欢迎,而且普京十分了解他的经历,俄罗斯电视1台曾经这样嘲弄麦克福尔,“一位纯民主建设家。”

  他几乎掌控了俄国所有网络大V,包括“网络元首”的阿列克谢·那瓦尔尼。并通过各种NGO来资助亲美大V,不断在俄国国内掀起各种“民主”运动。在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王车易位”过程中,麦克福尔不顾大使身份,直接煽起了一场“没有普京的俄罗斯”街头运动。普京上台后,麦克福尔大使职位被替换,他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美国用俄语发推特,并不断关注新出现的俄国意见领袖。

  从罗德的疯狂殖民统治,到今天的罗德奖学金,再看看麦克福尔们所起的作用,我们能够知道西方在培育什么品种,在媒体一片喧嚣之中,大家不妨冷眼以观之,再多的赞美,也掩不住那一股浓浓的血腥味,以及背后的政治意图。通过爆炒此事可以看出,我们的媒体界,教育界很显然都存在着大问题。

  本文只是想说,中国人千万不要一味的仰视西方,记得低头看路,不然,你很快就会掉到坑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