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沙月光:首都沦陷,总统府被烧!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2018-04-01 13:02:04



今天美国佬在全世界耀武扬威,身上描龙绣凤,左胸纹着“民主”,右胸纹着“自由”,后背刻着“普世价值”,捏捏这个,揉揉那个。

身后小弟一堆,打伞的打伞,点烟的点烟,就像个黑老大,地球村哪家哪户不给他点保护费,准没好日子过。

就连村委员里五位委员,也只有两家能够独立。不过,话说回来,两百年前,美国也得仰人鼻息,看别人脸色过活,大国要是没实力,连中立都做不到。

1814年8月24日,是美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天,首都被敌军攻陷,总统和第一夫人跑路,总统府被烧……

事隔两百多年,英国佬可没忘记,2014年英国驻美大使馆还举行趴踢,庆祝当年辉煌,毕竟能把美国按在地上摩擦,是值得炫耀之事。

8月24日,英国大使馆在其官方推特发布了一张照片,蛋糕做成白宫造型,四周烛火闪耀。配文写道:“庆祝火烧白宫200周年。不过这次只有小烟火!”

美国人民不干了,大骂英国佬贼心不死,拿历史伤痛当笑料,三小时后,英国删贴,道歉。

大英帝国心里是不是还有什么不可描述的想法?不知道,反正它在欧洲一直没有消停过,跟俄国又干上,还拖了一大堆人下水。

200多年前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个与世无争的新兴国家会被人怼得鼻青脸肿?

网上关于这段历史有一些文章,强调美国也打过几场胜仗,其实说白了,还是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什么民主之间不打仗,那是逗你玩的。

霸道总裁拿破仑

美国能够保持独立地位,得益于欧洲列强互殴。华盛顿,亚当斯都奉行中立政策,以保护幼稚状态的美利坚合国。

1803年,杰斐逊通过购买路易斯安那,把美国面积增加了一倍。

然后,欧洲陷入拿破仑战争(1803-1815),美国有惊无险地渡过了十二年。

与英国战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在英法两强面前,美国是一个无权国家,它想中立,但很难做到。

要说英美战争,得先说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波拿巴是一个野心很大的皇帝,他的最终目标是征服全世界。

英国海军阻碍了拿破仑的野心,法国即使拉上西班牙,荷兰海军也无法在海上战胜英国,拿破仑调整战略后,制定一个国策原则:

英国是海上霸王,法国是欧洲陆地盟主。

如果法国实现了盟主计划,那么英国就会完蛋,拿破仑战略规划是:

英国靠海上贸易保持繁荣,贸易是靠皇军海军来保护的,那么,如果法国能够控制陆地(包括各国海外殖民地),英国商船将无港可停,只能在海上漂泊,无法贸易,时间一长,英国财政就会崩溃,进而英国的海军力量也会崩溃。

这就是历史书说的拿破仑大陆体系实质,也是他的全部政策基础。

从现代观念来看,这是欧洲陆权大国与海权大国的决斗,只要跟英国贸易有关的港口,所在国家就不存在什么中立地位:

一,跟英国贸易,就是与法国为敌。

二,拒绝跟英国贸易,就是与英国为敌。

1803年,战争开始后,意大利乖乖躺好,港口交给法国控制,英国建立的反法同盟(第三次)也被法国打败,1805年奥地利躺下,1807年,普鲁士和沙俄向法国乞和,同意帮法国封锁英国商船。

拿破仑觉得大陆体系可以实施了,他在柏林宣布了敕令:

一, 封锁英国各岛,禁止一切贸易。

二,法国占领区内所有英国人为俘虏,他们的财产可以随意没收。

三,凡是发现跟英国及英殖民地有贸易往来的船只,一律没收。

四,任何港口不得接收英国船只停泊。

拿破仑的计划,有一个缺陷,法国没有海军实力,他只能封锁陆地,实质上是自我封锁。

法国和英国总有一个会被耗死,但拿破仑乐意,他认为有赢的把握。

但是,像沙俄,普鲁士这些国家,虽然打不过拿破仑,还是想跟英国贸易,毕竟,谁也不陪着拿破仑伤害自己。

1807年12月17日,拿破仑发布更为严厉的米兰敕令,他说任何国家般只,只要接受过英国军舰检查,到英国停泊过一次,向英国交过税收,该船所在国家将马上丧失独立国家资格,它们的财产将被视为英国财产处理。

如果这样下去,英国肯定会完蛋,欧洲历史肯定会改写,甚至欧洲会统一为一个帝国。但事实上,沙俄,西班牙,斯堪的纳维国家都背弃了法国,大家各有各的利益,犯不上跟英国死磕,另外,拿破仑的两道敕令也能看出他有多霸道。

今天,美国跟中国打贸易战,不也是如此要求别国站队吗?特朗普能比拿破仑更厉害?

可怜的美国

美国虽然是想当中立国,但它跟法国是盟国(条约虽然在1800年解除),为了配合法国,美国在1807年12月22日,也就是米兰敕令发布后第五天,立了《封港法案》来配合拿破仑。

拿破仑很高兴,但英国受不了,粮食和棉花怎么办?

但是,美国受到的打击比英国还要大,英国海军可以轻松封锁美国港口,到了1809年3月1日,杰斐逊总统想通了,美国犯不上这样搞,于是在离职前取消了《封港法案》,改为《不来往法案》。

表面上美国跟法国站在一起,实际上想把恢复贸易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来往法案》从外交上来看,美国是想两头受益,但结果却是同时得罪了英国和法国,这种把戏对拿破仑来说是非常幼稚的。

新总统麦迪逊在外交上远不是拿破仑对手,在拿破仑的各种“愚弄”下,美国一次又一次加剧了跟英国外交冲突。

从英国角度看,它一直在“忍让”美国,不愿意走到战争这一步,它的军事重心在于欧洲。换句说,英国这种海上霸主并没有把美国看在眼里。

英国最刺激美国自尊心并不是贸易封锁,而是对美国公民的肆意逮捕。英国在国藉上有忠顺原则:

一日是英国人,永远是英国人。

许多美国人是英国移民,在服兵役问题上,英美矛盾就爆发了。当与拿破仑战争吃紧时,英国就开始四处抓壮丁,英国人不愿意当水兵,因此,皇家海军组建了强募队,到处拉人当兵。

有大批英国人逃到美国船上来寻求庇护,到了美国有了归化证就成了美国公民,还有大量英国水兵当逃兵,去当美国人。

这对于以海军立国的英国来说,是一个极度危险的问题。英国政府决不会承认臣民有归化入藉他国的权利。

英国海军在海上拦截船只,以搜捕这些逃兵和应役臣民,逃兵抓到就绞死,其它人要服役。美国视这种情况为侵犯国家尊严。

英国最初还给美国留过面子,抓到的人如果有外交文件或公文证明是美国公民,可以赦免(短期服役后)。

美国人知道后,就把这件证明文件当成“护身符”带在船上,到了英国,就十元一张卖给当地人,帮他们逃离英国。

英国一怒之下,宣布美国官方证明文件从此无效。这些矛盾从1791年以来一直存在,积累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爆发出来。

拿破仑战争爆发后,英国海上抓人到了凭口音的地步。美国船一抓到,当场审讯水手,

“汤姆?”

“是的,我叫汤姆。”

“哪里人?”

“我,我,我出生在维吉尼亚。”

“一到十说一遍。”

“汪,吐,碎,佛……”

“带走,特么的,一嘴伦敦郊区口音。”

英国就这样瞎抓,就是看准美国好欺负,大约抓了一万多名美国人,强迫服役。

美国很屈辱,英国的霸道,不但损害美国主权,还打击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

然后,事情的高潮来了,1807年,美国军舰“切萨皮克”号,在前往地中海途中,被英国海军“猎豹”号拦截。

英国人一上船就撕了美国国旗,然后命令美国水兵跪下排好队,一个个查。

这是美国军舰,不是商船,为什么这么好抓?因为“切萨皮克”号甲板堆满了行李,食品,还晒着衣裤,紧急情况根本没法及时拿出枪炮。

舰长巴伦一开始是拒绝的,“猎豹”直接开火,打死三人,打伤十八人,大摇大摆登舰搜查。

还真的抓到一个英国逃兵,当场绞死,其它嫌疑人抓去服役。当时美国总统杰斐逊怒了,要求英国军舰从美国领海全部撤出。

英国人不搭理,仍然认为强迫服役是英国的权利。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812年,美国军舰“总统”号和“小海峡”号二打一,击退了一艘英国军舰。

美国舆论兴奋不已,爱国主义情绪顿时爆发,美国人民最痛恨英国人以主子的身份来恐吓自己。

从国际关系上来看,因为米兰敕令,英国也封锁了美国港口,加上强迫服役问题,美国再不反抗,就没法混了。

英国自身压力也很大,1812年春末,珀西瓦尔内阁垮台,由利物浦勋爵组阁,6月23日,英国内阁决定解除了对美国的封锁,因为6月22日拿破仑对俄宣战,大军进攻莫斯科(希特勒也是选在这一天进攻苏联),英国要集中精力对付拿破仑。

既然,英国决定解除对美国封锁,为什么还有英美战争?

如果那时有手机,打个电话就OK了。英国哪里想得到美国在6月18日,通过了对英国宣战决议(众议院79票对49票,参议院19票对12票)。

美国宣战,并不仅仅是中立权问题,强迫服役引起。那时内陆美国人极渴望打仗,因为西部,南部,西南部各州都希望战争可以帮助他们从西班牙手里夺取佛罗里达,美国扩张西部土地的欲望很强烈。

沿海各州反战,他们经济相对发达,忍受英国欺负,总比战争造成损失要好得多,他们的议员管主张战争的西南议员为“好战的鹰”。这就是美国鹰派一说的起源。

如果,英国内阁决定能及时传递到华盛顿,参议院不会通过宣战提议,因为还有许多议员是被情绪带动的,所以说通讯建设很重要。

从军事上来说,美国很弱小,但英国忙于欧洲战争,美国在赌英国抽不出兵力。

美国宣战消息传来,英国吃了一惊,哇靠,阿美,你来真的呀!

战争一打,美国鹰派梦想就幻灭了,扩张根本不可能。麦迪逊总统和门罗国务卿写信给英国,想求和。

英国远征军来了后,美国丢了尼亚加拉岛,丢了东缅因海岸的边缘地段,1814年还被英军打入首都,烧了国会和总统府,后来烧黑的总统府重建,刷上白漆,改叫白宫。

虽然有些网文喜欢夸耀美国小军舰在五大湖的一些胜利,但从整场战争来看:

一,美国仅仅守住了陆地领土。

二,海岸从新英格兰以南被全部封锁。

三,美国带路党主动为英国侵略军提供帮助,导致新英格兰封港。

美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军事上根本不是大英帝国对手,宣战之后,根本无力打到英国本土,反而是在自己国土上打仗。

如果不是英国固执地要一心对付拿破仑,美利坚合众国将被再次征服,独立也就不存在。

同样,如果没有欧洲战争,也不会有英美战争。

当美国大使(代办)拉塞尔将总统和国务卿的乞和信交给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时,英国人拒绝了,它要教训美国人。

1812年9月13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示愿意做调解人,1813年初,英国拒绝沙皇调解,认为战争是英国内政,不允许别国插手。

1813年9月1日,沙皇再次提出调解建议,英国再次拒绝。但这次英国表示愿意跟美国代表直接谈。

1814年8月8日,美国和平代表团才跟英国对手在荷兰根特第一次见面,这时,拿破仑被推翻,两支英国精锐部队开到北美,一支从加拿大经湖区入侵美国,另一支向新奥尔良进攻。

谈判中,英国一开始占有绝对优势,24日,罗斯将军打进华盛顿市区,烧毁国会和总统府。

但不久罗斯在巴尔的摩血战中阵亡,湖区战争,也受到了麦克多诺司令率领美国海军拼死抵抗。

英国筹码慢慢变少,从士气来说,美国是为生存而战,英国是入侵者,远征军。

最要命的是,拿破仑被放逐后,反法同盟为了波兰吵了起来,如果拿破仑重新出山,英国面临的危险巨大,它必须将致力于彻底击败拿破仑势力。

因此,英国放弃了要求美国割让领土和建立缓冲国的要求,内阁希望尽快与美国人达成停战协议。

12月24日平安夜,根特和约签定,1815年2月17日生效。

美国带路党对和约很失望,而美国国会马上全票通过和约。

这场战争,是一个新兴国家,跟一个帝国主义强国打了个平手,虽然很惨(首都失陷),英国也没有放弃强迫服役权,美国也没有得佛罗里达。

但美国赢得了一个历史性成果,就是英国放弃了在美国边上建立一个印第安人缓冲国的想法。

从精神上来说,美国人有一种打败暴徒感觉,加强了美国人自豪感和自尊心,精神人英国人,带路党,从此抬不起头。

如果美国强大一点,英国也不敢这么欺负美国,反抗让美国得到了信心,落后就要挨打,就算美国不宣战,英国腾出手来,也是要收拾美国。

英国想不到美国会宣战,跟头号海上霸主打了一架,美国赢得了长期的外部和平发展环境,哪怕内战时,别人也不敢肆意干涉。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就这个道理。

后来成了超级大国的美国,在鸭绿江边尝过比这更厉害的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