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谈兵:中国神器上天!一跃超过美俄和西方
2015-09-21 10:06:32



长六成功发射,中国神器上天!
前面已经分析了不少此次发射的重大意义,再简单分析一下,大家一起讨论。
从航天科技给央视提供的新闻稿里,我们发现,有关长六神器发动机YF100的文字只占了三分之一,大部分强调的是一箭多星,什么过去发射过一箭双星,一箭三星,这次是一箭二十星啦,等等,突出一箭二十星的难度和意义。
一箭二十星发射难吗?用长二长四发射行不行?还不是玩儿似的?
那为什么不突出的大肆报道发动机神器高压补燃煤油液氧大发动机YF100呢?主要是宣传策略。
中国航天近60年取得了赫赫战绩,彪炳的战绩怎么夸都不过分,从东方红一号开始,风云气象卫星、大型通信卫星、神舟、天宫、海洋监视卫星,北斗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这个成绩单仅仅项目的名目就可以拉出几页纸。
军用的就更别说了,东风系列威镇寰宇,从战术导弹到洲际弹道导弹,做出了可以覆盖从近程300公里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大杀器,有效的遏制了任何一个大国企图对中国进行的核讹诈,使我们的敌人闻风丧胆,保卫了中国六十年的和平。
中国的军用航天还是走在民用航天前面的,这得益于中国航天制定的中国航天的“先军政治”(与朝鲜的先军政治不一样啊,我临时发明的词汇,注意区别),就是先保证军品研制,资源和资金先向军品倾斜。想想航天搞军品的也真不容易,军用和民用航天是共和国的双胞胎,军用的奶水足营养多(军用老大共和国供养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后,学费和零花钱给的足,民用的一到大学就开始自己打工挣钱,待遇真的不一样)。所以,搞军品的压力也大的多,特别是在世界最顶尖尖端技术上压力就更大,比如东风41和巨浪2,共和国的验收要求又尤其高,必须按军标严格定型。东风41和巨浪2都要求一连打成功N枚,比如规定是连续成功5枚定型,打到第5枚失败了就要回去重打,而且下次还要从第一枚打起一直到5枚连续成功才行。
法国和俄罗斯的固体潜射洲际导弹都折在这个严格的验收标准上,法国的M51降低标准验收,射程刚刚到8000公里,而俄罗斯的布拉瓦打了十几年了,不是到第三枚就失败,就是到第二枚就失败,搞的俄罗斯要回头搞潜射液体弹。
中国的巨浪2历经艰难险阻,研制人员不知道被打哭了多少回,是真哭啊,老老小小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几次都是在打到第5枚时失败,一切又要从头再来,这可不像刘欢唱的那首《从头再来》发泄一下就完事了,这从头再来每次都会将人逼疯!但是我们成功了,成为世界万公里以上射程固体潜射洲际导弹家族的第二人!
刀口:中国有位航天老总说过一句名言:凡是军用航天好的,民用航天一定好。
这是对航天技术高度的总结和概括,中国军用航天的突飞猛进也带动了中国民用航天的迅猛发展,神舟、天宫、北斗、通信卫星等近十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阴暗的地沟里也隐隐的传来一些晦暗的声音,比如说中国民用航天仍然比美国和苏俄落后几十年,中国现在发射的神舟和嫦娥工程人家美苏几十年前就做过了。虽然这样别有用心阴暗晦涩的声音对中国航天并不公正,谁都知道中国航天现在的技术水平是远超当年的美苏的,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电子技术上已经与西方并驾齐驱,怎么能再落后西方几十年?
但是,真的要想将几十吨的空间站送上太空,将人送上月球,依靠现在的火箭还真不行,确切的说是依靠现在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代价太大(主要是成本太高还有毒)。西方包括美国虽然依靠加大发动机个头取得了增加有效载荷的目的,勉强算是第二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但是如果我们跟在后面走研发更大推力的二代大推力发动机的路,即便赶上了仍然是人家几十年前的水平。
前面帖子已经说过,长征6号的发射代表着中国实现了远超西方和美国的第三代发动机技术,这就是高压补燃煤油液氧大发动机,这样一台高压补燃煤油液氧大发动机就是老的用了几十年的YF77推力的两倍,一台顶两台。
这个算法主要是算推力的同时还要算两台与一台的自身重量比,别忘了大小差不多可都是铁家伙啊。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这台高压补燃煤油液氧大发动机推力比,也就是同样重量的推进剂推力比提高了14%,这是了不起的技术进步。与美国和欧洲的发动机比较,我们的火箭可以做的小,推力却一样大,这对于斤斤计较每一克重量的航天技术就是逆天的技术了。中国航天发动机一跃超过美国和西方,意味着我们再想干什么,我们的代价更小,成本更低,受益更大,赚钱更多。随着中国高压补燃煤油液氧大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大推力的高压补燃煤油液氧大发动机就使我们在诸如载人登月、大型空间站、深空探测,载人登火上代价更小,成本更低,受益更大,赚钱更多!
就真的成了一招鲜,吃遍“天”了!
另外,中国的高压补燃煤油液氧大发动机还有一个连俄罗斯也没有的优势,就是重复使用,发射后捡回来拾掇拾掇再用,这该省了多少钱啊,岂不是更加的代价更小,成本更低,受益更大,赚钱更多!!!
所以,2015年9月19日,真的是个伟大的日子,它是中国航天在太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日子,值得将来的历史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