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从发端、启蒙到流行、普及,到现在为止,已经进入成熟期,野蛮生长,是这个行业最好的形容。
成熟期的标志,其实就是走向大公司的垄断。
互联网江湖最近的一个大品牌FaceBook,成立于2004年。十几年来,再没有一家有影响力的产业巨头出现。Uber估值虽然高,但是泡沫很大,而国内的滴滴,很大比例的股份,属于腾讯和阿里。
大树底下不长苗,互联网这些产业巨头,早已形成了黑洞一般的力量,只要看见一丝新生的苗头,不是早早扼杀,就是迅速投资控股。
互联网当然还会继续发展,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折腾出一些新的花样,但是大多数都属于改良、升级和普及,短时间内,革命性的技术颠覆,看样子很难出现。包括热炒的VR技术,没有火起来就已经在退烧。
在发达一些的地方,互联网已经普及到所有的屏幕,电视机、电脑、平板、手机、手环,甚至一些家电,都已经连接上了互联网。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占据了普通人的所有时间,连上厕所的碎片时间,很多人都不会放过上网聊天。
根据我读来的一些漫画的信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男女交往,影响到了人类的OOXX的活动。——越来越多的男生,甚至在约会的时候,选择盯着手机,而不是女友的眼睛。反过来,女生也一样。
在每一轮的时代潮流中,总有一些赢家,一些输家。即使是赢家,互联网也会带来副作用;即使是输家,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输赢。
这篇文章比较长,将会分上下两个部分来写,分析十来个典型的国家,审视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得失。
【大赢家美国,大输家美国】
互联网时代,美国无疑是大赢家,赢得盆满钵满的。不光技术引领潮流,舆论战也是主动出击,金融战得心应手。不光是美国本土的企业,全球优质的it企业,也纷纷奔赴美国上市,让美国人在金融市场还赚得大把数字财富。
在互联网时代,美国拥有苹果、谷歌、FB、亚马逊、优步、等等一系列的伟大公司。全球大的互联网公司,美国占了大半多。
其实在互联网流行以前,美国的Intel、IBM、HP、微软等公司,也都是全球信息产业的灯塔,有着深厚的基础技术积累。
美国运用互联网的能力,更是炉火纯青。特别是在舆论操控和洗脑方面。在没有互联网防火墙的国家——我说的是google和Facebook、推特随便访问得到的国家,传统的媒体,早已经衰败得一塌糊涂,舆论基本被美国人掌控。
于是我们可以看见,在难民潮面前,欧洲人在装圣母——背后的舆论导向,无疑是美国人在煽动;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年轻人以“自由民主”为荣,以能够上FB为自豪,把这两个地区往火坑里使劲带。
更早一些的乌克兰的动荡,还有阿拉伯之春,美国人的造谣、煽动、组织和舆论导向,都是幕后的黑色力量。
当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美国的舆论优势,得以放大无数倍,像极了周星驰电影《功夫》里,包租婆使用一口大钟做扩音器,将狮吼功的威力大大增强。美国的舆论宣传能力本来就强,有了互联网的放大器,自然其影响力,就会响彻全球。
美国人除了利用互联网影响力搞政治。还用互联网玩金融,每当美国需要一个地方的坏消息,那个地方就会出事,然后一通爆炒,于是股市下跌,或者油价暴涨暴跌。一起一落之间,华尔街可以上下其手,狂捞好处。
但是中国古语云:“祸兮福之所倚”。美国占了互联网的大便宜,做了大赢家,同时也种下了别的祸根,同时也做了最大输家!
首先,互联网的繁荣,制造了美国产业的虹吸效应。互联网吸走了美国最优质的资源。最优秀的人才,最多的资金,最主要的科技投入,都给了it行业和互联网。那么,其他行业,自然就会失血。
于是,美国人造汽车,干不过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搞航天几十年,现在NASA只能把活儿承包给私人,有的火箭还要从俄罗斯进口;美国人搞飞机,诓了自己人,也诓了盟友…….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玩惯了互联网,中了“互联网思维”的毒,甭管事情成不成,先包装一个概念,然后融资,没有赚到钱就玩上市,然后继续讲故事诓钱。
所以,美国同时也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最大输家,那些没有搭上互联网快车的老行业,甚至连片倒闭。带来的后果,自然就是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高企,社会动荡不断。
更可怕的是,这种趋势很难扭转。从2008年金融海啸到现在,底特律仍然没有什么起色。倒是苹果公司业绩一直在蹿升,直到最近才触顶下滑。
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有意思的是,硅谷所在的加州,华尔街所在的纽约州,统统支持希拉里;而那些传统工农业的州,都把票投给了特朗普。——其实也是美国人也在反思互联网。
【中国是大赢家,小输家】
互联网时代,中国利用人口红利,山寨精神,加上国内市场规模,也构建了自己的互联网体系。
如今,在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占据了4席。(BAT + JD)。江湖地位,显然对得起G2的第二把交椅。
在互联网领域,中国基本实现了与美国的对标。美国有什么,中国人就对应有什么。C-2-C(Copy to China)大法,真真是极好的。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在很多领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如微信,天猫等等,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国外的同行。如今,美国那边也开始成立研究团队,要借鉴中国工程师的设计了。
除了互联网企业,中国在整个IT行业,还打造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从IT数码产品生产,到全球的电子商务。
相对而言,美国拿走了IT行业利润最丰厚的部分:CPU、操作系统、基础软件、还有金融(大部分企业到美国上市)。而中国也收获匪浅,除了信息社会的建立,更大的收获是——为中国提供了数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包括现在正在码字的楼主本人)。
中国的IT产业链,还带动了很多地方的繁荣。象深圳这样的全球电子产品集散中心,堵上2天的车货运输不出去,也许全球的IT市场价格都会动荡
由于中国人口比美国充裕得多,因此IT行业并没有那么强大的抽血效应。很多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比互联网企业还赚得多。因此,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并没有把其他产业搞空心化——中国还是世界工厂。
但是仔细食量,中国仍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小输家。第一,追究起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大部分都是外资控股,在国外上市,因此并不能完全算中国的企业。第二,舆论被境外势力操控得很厉害,虽然有防火墙隔离,但是内鬼从生,互联网一度乌烟瘴气,近年来方有好转。
好在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不仅有意识地在扭转舆论居民。而且也在通过立法的方式,限制互联网公司的行为。——近期通过的《互联网安全法》就是明证。
【日本,小赢家,大输家】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前,以精工细作闻名的日本电子产业,一直有着不错的市场地位。
日本人孙正义,投资yahoo和阿里,赚得差点接近世界首富。(如今在给美国人接盘,亚历山大)。
在全球前20名的互联网企业中,有2个是日本的。在互联网到来的时代,日本人仍然不断有新产品在卖,比如前些年的数码相机,打印机等等。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的手机里面,很多的模组都是来自日本。比如夏普的液晶屏,sony的摄像头,还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但是,小产品的覆盖率,掩盖不了互联网时代,日本失落的现实。日本电子电器产业大幅度衰落的现实,说日本是小赢家,大输家,毫无为过。
首先,日本推出的产品,特别是硬件产品,往往很难长时间地流行。以日本最厉害的数码相机产业为例,数码相机干掉了胶卷相机,后来还是被手机的摄像头给终结了大部分。只留下一些专业的或者小众的市场。
其次,日本的产业巨头,在IT时代,搞高端搞标准,玩不过美国人;搞制造生产,成本又拼不过中国人,于是两头不着地,彻底悲剧。
电子电器全面转型数字化的时代,日本的的确确落后了。Sony、松下、东芝、NEC这些产业巨头,一直在亏损泥潭里挣扎,夏普更是直接卖身求存。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日本还有什么输出的东西,爱情战斗片,我不知道算不算。毕竟,日本人做什么出格的事,都可能有“FBI Warning”呢。
所以,总结起来说,中美日这三大经济体,在互联网时代,有所得,亦有所失。就看得失之间,哪方面是主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