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中国让菲律宾举足失措,不得不败下阵来
2015-06-11 20:11:06



就不务正业的未来战斗机,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原创文)
这篇文本人在外网上也看到过,给我的感觉就像其他网友一样,想法比较超前,而且是美国从近期几场非对称战争中得出的结论,理论根据很值得怀疑,所以就没有转发。
大概在27、8年前。本人在《航空知识》杂志上一篇介绍我国曾研制的歼—12战斗机的文章中,谈到一种更超前的想法:未来空战的情况是一架大型飞机带着一群小型战斗机前来,大型机除了提供小型机的起降外,还提供预警、空中加油、武器引导等功能。大型机可发射武器,小型机可以在作战后返回母机,也可就近在己方机场着陆。小型机应该是短距、垂直起降的。当时就觉得科幻。恰好当时电视上正在热播一部日本科幻电视剧《恐龙特急克塞号》,当中外星人哥德米斯的格尔姆斯战舰就完全符合上述想法。所以说这种想法早就有之,并不新鲜。
用大型机载远程空空导弹攻击空中目标,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是现实。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前苏联研制装备了一系列远程截击机,有雅克-25、雅克-28、图-128。其共同点是都装备有大型机载火控雷达和远程空空导弹。雅克-25和图-128的原型机都是按战术轰炸机设计的。雅克-28本身是战术轰炸机,远程截击机是其系列中的一个型号。这些截击机看上去第一印象是轰炸机,一点也不像战斗机,除不具备对地攻击能力外,和美国的想法很相似。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还直接按截击机研制了苏-9、苏-11和苏-15。苏-9、苏-11外形就像米格-21的放大版,苏-15外形很像我国的歼-8Ⅱ。苏-15曾因击伤击落韩国客机而名扬天下。比起前3种来,它们更像战斗机。由于前苏联保密工作的成效,后3种曾一度被认为有机动空战能力。这可以从美国北约给这些截击机的绰号上可以看出。如苏-15的绰号“细嘴瓶”(Flagon)。苏联解体后才发现其并不具备机动空战能力或有限。在作战使用上是以远程空空导弹攻击敌轰炸机、侦察机和巡航导弹后脱离战场,不与敌护航战斗机纠缠。苏-27在本人看来,其设计初衷也是远程截击机,只是由于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其变成了一款机动性能优良的重型战斗机。苏-27系列中不乏战斗轰炸机的型号。远程截击机为前苏联所特有,是因为前苏联有广袤的国土,特别是东部广阔的西伯利亚。显然不能部署完全满足国土防空需要的警戒雷达和防空导弹数量,而远程截击机可以弥补漏洞。这也是为什么远程截击机绝大部分在本土部署的原因。所以有文称远程截击机是“铁幕东面的守望者”。苏联解体后被全部淘汰,不符合当前作战要求是其主要原因。其他国家视其为另类,没有或极少研制装备。
前两天在看《军情解码》时,提到了美国要用F-35指挥引导一群无人机作战,还要用在南海方向。本人认为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能的,比起不务正业的未来战斗机来更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当然,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把上述想法变成现实只是时间问题。保持技术上的绝得优势,是美国的一贯做法,问题是你的技术优势已经不是压倒性的了,正在被别人赶上并超越,正如悍然兄所说“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好”。美国今后还能不能保持技术优势,我们将拭目以待。


刀口:原创文章,写的好,一起讨论。
这次的中国《中国的国防战略》白皮书其实指明了将来战斗机或者说战机的发展方向,就是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个和早先的“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有很大的区别。
我的理解,“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一种不全面的对现代战争的诠释,试想,即便不是局部战争这样的较大规模的战争,就是一场小战斗,也是需要整个体系的支持和支撑的。最近发生的东乌战争,看上去就是瞎打,其实不然。真正的东乌战争的正确解释是,俄罗斯用信息化体系战胜了乌克兰的传统打法,东乌战争还是俄罗斯与美国和欧洲一次信息化战争的初步较量,这个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谈。
所以,将来战机和战斗机的发展必然突出信息化作战,谁的信息化水平高,谁就是赢家。
我们简单说说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中菲黄岩岛对峙,中国的海警渔政最后加上渔民在与菲律宾军警斗争中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渔民利用北斗短报文第一时间将第一手信息传达给南指,南指与海警、渔政以及渔民形成了一个体系。事件的发展中方应对自如,指挥若定,形成一盘棋,步步走在菲律宾前面,这就是信息化的优势,让菲律宾举足失措,不得不败下阵来。
汉和称中国首提战略空军:将大力发展隐形轰炸机
刀口:平秃子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对于中国来说研制战略轰炸机不是想起一出是一出,造不造是一回事,预先研制和技术储备的另外一回事。
别说战略轰炸机,就是再科幻的技术中国也有预研和技术储备与实验室研究。
央视曝光的这两幅图,第一幅是风洞模型,第一幅图是战略轰炸机。
第二幅是一种淘汰方案,是缩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