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2日的军事报道中出现了中国海军潜艇水下发射反舰导弹的画面,表明中国海军潜艇水下打击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
作为导弹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潜射反舰导弹依靠潜艇这个隐蔽平台,已成为攻击水面舰艇的有效武器。潜射反舰导弹的飞行速度快、射程远、发射扇面大、攻击阵位选择灵活、使用方便等优点是鱼雷武器不可比拟的。
但是潜艇水下发射, 其弹道比由地面、舰上或空中发射的导弹要复杂得多;潜射反舰导弹一般采用舰首发射管水平发射,要使导弹在水下顺利地完成出管、自由下沉、启动发动机、上浮、出水等一系列动作, 就要求发射平台给导弹一个合适的初始速度, 一个合适角度和足够的水深以使导弹完成水下弹道。
潜艇水下发射反舰导弹同时也有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导弹飞行距离远,自控飞行时间较长,致使导弹自控终点散布误差急剧增大; 二是导弹自控飞行时间延长,加上潜艇获取目标信息的精度难以保证,将导致目标机动而引发目标散布误差急剧增大;三是导弹飞行时间增长,留给敌方预警和抗击的时间增大,则导弹被敌发现和抗击的概率增加,使反舰导弹的突防概率下降。
因此,在导弹射程增大之后,减少导弹飞行时间又成为新型导弹研制的关键之一。而且潜射反舰导弹要具有远距离精确火力打击能力,必须首先解决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制导系统远距离捕捉目标的能力,要求导弹必须具有远距离、高速、大扇面搜捕目标的能力。因潜射反舰导弹的难度大,而且容易自己的暴露位置,美国潜艇的反舰导弹都已在1997年退役。
加上海洋环境的复杂性, 潜艇水下探测目标的距离是有限的。而导弹的有效攻击距离往往远大于潜艇的探测距离, 出现了严重的手长眼短的问题, 即武器攻击距离远, 探测距离近的问题。要发挥潜射反舰导弹的打击能力,必须要为潜艇提供足够精度的目标信息, 这就涉及到其引导兵力为潜艇提供目标信息, 如航空兵、水面舰艇等。而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潜艇也是较难解决的技术难题, 因为潜艇处于水下微波通信受到极大限制, 通过岸基台站情报交流传递信息的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从演习中可以了解到中国海军已经圆满解决了上述世界性的难题。潜艇一旦接到任务指令,便可以浮出水面,对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尤其对航母战斗群极具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