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在华美企受到美国政府的施压,要求其退出中国。但是,这些企业根植中国市场多年,利益链条牵扯颇深,谈退出绝非易事。
日前,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也在采访时表示,美国企业并不愿意离开中国,希望继续在中国发展。
但是,关注此事的另一国——印度,显然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因为据外媒的报道,大量准备撤出中国的美企,考虑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印度等国。印度更倾向于这些美企从中国撤离,并成功接手过来,向其世界工厂的目标迈进。为此,印度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
据印度媒体报道,正在美国出席世界银行年会的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日前表示,政府将很快推出一项计划,用于吸引从中国外移的电子、锂电池和半导体等国际公司,赴印度投资兴业。因为印中在这些领域拥有相似的市场生态系统建设能力。
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 图片来源于腾讯视频截图
在今年9月,印度财政部还宣布下调公司税,以期吸引更多外企入驻。不过,有别于政府对招商引资之事的乐观,印度的财经媒体却泼起了冷水,称即使这些外企从中国撤离,印度也不太可能成为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印度财经媒体的消极表态,并非是针对政府,而是基于事实。
首先,西塔拉曼自夸称中印在电子、锂电池和半导体领域有着相似的市场生态系统建设能力,有些言过其实了。中国相关技术明显比印度更成熟。
在半导体领域,印度无缘2016年全球前十无晶圆IC设计厂商营收榜单,而中国大陆有两家企业上榜。目前,中国的锂电池技术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野彰也承认中国正在赶超昔日锂电池霸主——日本,而印度还非常依赖进口锂电池。
过去,中国是世界电子产品的加工厂。但近年来,大量中国电子厂商去往印度搞制造,换言之,印度渐渐成为中国的电子“加工厂”,二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制造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非常高,而印度的基础设施远落后于中国。印度目前最快的列车时速为160公里,中国这一数据则是605公里。而且中国的高速公路、铁路里程和航空周转量都居世界前列,是印度无法比拟的。另外,制造业要考虑通电情况,印度在2018年才宣布境内所有村庄通电,可以预见,在电力方面,印度很难保证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中国在2011年就成为了世界第一电力大国。总的来说,印度薄弱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其吸引外企最大的阻力之一。
再者,两国的劳动力素质,相差甚远。印度的文盲人数居世界首位,文盲率超30%,远高于中国,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相应的也不会太高。中国人的勤奋踏实,世界有目共睹,而印度人认为受苦受难是修行,可以交换来生的幸福生活,因此很多人并不愿意辛苦工作,只要能生活下去就行。在劳动者敬业素质这块上,中国完胜印度。
最后,这些美企在中国发展了多年,已经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建立起了完善的运营关系网络,突然连根拔起,重新组建,这对于它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外迁后的人力、物力成本和适应情况都需要认真地考虑。
未来,这些美企是否会撤出中国,转向印度,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印度的盲目乐观,或许最终要变成深深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