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A主战坦克成功空投!?不要兴奋,是又一部军旅神剧诞生了!
2019-08-31 17:03:04



最近,一部名为《陆战之王》的军旅剧上线了,观众们的期待值很高,希望能够该剧再现当年《士兵突击》般的辉煌。
作为一名军迷,之前就听说过这部电视剧,而且剧中动用了非常多的现役武器装备,这些自然都是非常吸引人的。




当然了,我们更希望能够看到优秀的剧情。不过该片一开始非常重磅的一场戏就是运20空投96A主战坦克,而且还是人车夜间一体化空投,这个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96A这种42吨重的坦克真的可以人车一体空投吗?本文就来一起了解下。
一:空投坦克可还行?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坦克能不能空投的问题。


谈坦克空投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下空降作战的简史。
我们知道,飞机是上世纪初才发明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应用到了战争中,同样世界上第一次伞降作战也在一战中出现:1916年10月14日,德军在沙俄军队战线后方80公里处的罗夫诺伞降了两名士兵,他们着陆后的任务是破坏俄方铁路。
一战结束之后,苏联军队对伞降作战非常感兴趣,于是组建了一支伞兵队。1927年这支伞兵队在中亚细亚空投,歼灭了盘踞在该地的一伙叛乱分子,此次作战被视为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空降作战。


1930年,苏联军队正式组建空降兵部队。
几年之后,苏联军队在公众面前展示用2架轰炸机空投46名伞兵,以宣示其空降部队已具备成规模作战能力。


苏军还进行了空投T37坦克的试验,这是史上首次坦克空投。尽管T37坦克只有3.2吨重,但是空投还是失败了,因为坦克着陆时损坏无法启动,不得不被拖出了演习场。
尽管如此,苏联空降兵的动作还是引发了巨大冲击,此后各强国纷纷组建自己的空降部队。
空降兵往往要投送到敌军战线后方作战,所谓“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并非一句空话。但是轻装伞兵的作战能力难以与重装部队匹敌,因此能否空降坦克等重武器一直是各国空降兵非常关注的问题。


苏联在那一次空投T37失败后,并没有放弃空投重装备的尝试,此后多次利用轰炸机进行空投试验,甚至还将试验场拉到了水面上,结果,坦克虽然是两栖坦克,但结果却不容乐观。
于是脑洞大开的苏联人想出了一种将坦克和滑翔机设计结合起来的飞行坦克方案。


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的规划是:在一辆T60轻型坦克基础上,加装滑翔机,坦克炮管转向后方与滑翔机的方向舵相连接,通过炮塔转动以及炮管上下摆动来控制滑翔机。
这个名为KT40的怪家伙在着陆后,则将滑翔机部分拆掉,坦克则直接投入作战。
但是后来苏联通过实验证明,这种设计并不具备可行性,于是只能不了了之。


日本后来也想通过KT40的设计方式来研制一款飞行坦克,并命名为:特三号战车。但还在设计阶段,就被证明这个特二的方案是无法实现的,只能放弃了。
相比于这种“机坦”一体的想法,英美德的方案是使用滑翔机来达到坦克的快速运输目的。
1941年,德国研发了梅塞施米特Me321巨型滑翔机,该机的最大载重量可达22吨,机头有高达3.35米的可左右开启的舱门。


德军的1号C型坦克可进出滑翔机的舱内,该坦克只有8吨左右,装备1挺7.92毫米口径的EW141机枪和1挺7.92毫米的MG34机枪,被德军认为可以担负空降作战任务。


为了拖曳巨大的Me321巨型滑翔机,德国将2架He111 H-6轰炸机的机身连起来,组成了一个具有五台发动机的He111Z重型滑翔机牵引机;


后来,德国直接在Me321巨型滑翔机的基础上加装了6台发动机,将其改成了Me323重型运输机。


战争中,该机经常运送德军的轻装作战车辆,但请注意无论运输坦克还是其他装备,都不是用降落伞空投的。
英国人参考了德国人的方法,研制了哈米卡尔重型滑翔机,该机最大载重量为8吨,由哈利法克斯重型轰炸机牵引。
而适用于该机的坦克为从马克-7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领主”坦克,该坦克重7.6吨,可以装载到滑翔机中。


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英军动用了20架哈米卡尔滑翔机,搭载了第6空降师装甲侦察团的20辆“领主”坦克,其中1辆坠海、2辆着落时损坏,其余17辆则随英军空降兵投入了作战。
但是请注意,这些坦克也是使用滑翔机投放的,而不是降落伞空降。
当时美国人也热衷于搞空降坦克,其甚至专门研制了一款坦克——M22。
M22蝉式坦克的重量只有7.3吨,但是美国却没有合适的重型滑翔机,于是美国使用XC-82和C54运输机进行机降M22的试验,但是均不成功。


英国通过《租借法案》引进M22坦克后大喜过望,在1945年3月的空降作战中,使用哈米卡尔滑翔机将其与“领主”坦克一起空降。据称1辆M22在着陆后,连续干掉了德军10多个火力点,歼灭了上百名德军。
因此,二战中出现的所谓空降坦克实际上只不过是能装进运输机或者滑翔机中的轻型坦克,而且其是通过机降方式来着陆的,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降落伞着陆,或超低空投放。
二:美苏争雄不相让

二战的实战经验表明,缺乏重装备的空降部队很容易在落地后遭到敌军打击,损失惨重;如果有重装备的支援,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
战后,随着运输机性能的提升,美苏两大军事强国对重装空投的投入非常之大,均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苏联人对于伞降重装备情有独钟,但实践证明重量较大的坦克是不易进行重装伞降的,于是苏联人先是搞出了ASU-57和ASU-85空降自行反坦克炮,后来又专门为空降兵研发了BMD-1伞兵战车。

BMD-1伞兵战车战斗全重约7.5吨,主要武器是1门73毫米口径的低压滑膛炮及7.62毫米机枪,另外可装载反坦克导弹,全车可载7人。
苏联空军装备的伊尔76、安32等运输机均可空投伞兵战车,其使用ПРСМ-915重型空投系统,通常投放高度在300米到1500米,空投地域的海拔必须在2500米以下。
1973年,苏联空降兵学院教官祖耶夫和亚历山大乘坐一辆BMD-1伞兵战车进行了世界上首次人车一体空降试验,并且取得成功。


人车一体空投试验主要是使得空降兵能在落地的同时即可操作装备投入作战,省却了伞兵寻找车辆的时间,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
为了实现人车一体空投,苏联改进了降落伞,降低了重装备落地的速度;同时应用制动火箭和气囊缓冲,来减轻落地时的冲击力;另外在战车内部内部加装减震座椅,人员也尽量采用安全捆绑。
其具体操作是战车投放时,抛出挂在机尾的牵引伞,将战车拉离飞机货舱;然后牵引伞与战车分离并迅速拉开辅助引导伞,随后主伞打开,同时,稳定减速伞也被打开,保证系统进一步减速,防止空投战车过度翻滚,保持较好的开伞姿态。


当主伞系统拉直时,探杆开锁器被打开,离机12秒后,触地探杆移至工作位置并由自动锁定,触杆伸出规定的长度。与此同时,提起固体燃料发动机组件,打来火箭缓冲系统保险,进入准备状态。
在战车即将触地时,点燃火箭,火箭产生的推力可使战车下降速度降到4到5米/秒,再加上气囊缓冲的作用,使得其成功触地。
但是请注意,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仅仅是将人车一体空投局限在试验层面,并未普及到空降兵基础训练中,在实战中也从未应用过。


因为这样的操作具有很大危险性,成功率只有95%,任何军队都不会冒着这5%失败概率去普及这项训练的。
之后,苏联以及俄罗斯又相继研制了BMD-2、BMD-3、BMD-4伞兵战车和2S25“章鱼”SD自行反坦克炮等可直接伞降的重型装备。
这些装备的列装使得其空降兵具备机械化作战的能力,大大提升了空降兵的作战能力。


二战之后,美国人研发出了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该车战斗全重近16吨,主要武器是1门M81式152mm炮、1挺M73式7.62mm并列机枪及1挺M2HB12.7mm高射机枪;另外还可发射橡树棍反坦克导弹。
该坦克在设计之初的一个要求是可执行空投任务,并且装备到了美军82空降师的坦克营中。


M551的确可以空投,但是空投的飞机必须离地只有3到7米,进行超低空飞行,打开机尾门把M551推出去,M551组件会被3个抽出伞拉动约50米后停在地上。
讲道理,这样的空投含金量确实是低了很多。而M551坦克在实战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到1978年后便只装备在82空降师了,其余的扔到训练基地扮演苏军坦克了。
美军后来又研制了M8轻型坦克,对该坦克的要求是可由C130运输机进行空运,最初铝合金版的M8裸车重18.5吨,三级防护为23.6吨,这么整实在是性能堪忧,当然美军最后也没有列装M8。



最近美国又要求一种30吨级的轻型坦克,其在当年M8基础上进行设计,火力和防护得到提升,因为美军不再苛求C130能运输,而是要求一架C17可运输两辆。
但是请注意,外界所宣扬的这种轻型坦克严格来说是“空运坦克”,而非“空投坦克”,也就是说,这种坦克连M551那样的超低空空投都不会去做的。
因为目前美军那种低空空投对最大单件武器投放记录是24.9吨,研制新系统的最大重量是27.2吨。


而新坦克的需求不是M8的最大23.6吨,而是30吨左右。美军对新坦克的实际要求是:能快速由C17运输机运输,并在伞兵控制的机场卸下并部署。
当然了,如果美军真有低空空投需求的话,几吨的限制肯定能通过技术改进克服,但是还是那句话,这种几米之高的超低空空投意义不是特别大。
三:后起之秀我也行

二战时,中国也出现了伞兵,新中国成立后以原国军伞兵3团起义人员和从各大野战军中抽调的战斗英雄为基础组建了空军陆战第1旅。
1950年12月,该部扩编为空军陆战第1师,1955年改为伞兵师,1957年称空降兵师,1961年15军整建制改为空降军,原空降兵师和15军部队合编成了新的空降单位。
我军空降部队编制虽大,但限于空军的运力却不足,因此长期以来都是轻装空投作战。


尽管如此,我军对重装空投的尝试却没有放松。1976年,我国军工部门研制出了WZ141空降战车,其重量只有6吨重,装备了2门105毫米无坐力炮,火炮的上方还安装了一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不过WZ141没有修成正果研发工作就停止了。
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自俄罗斯引进了一批伞兵战车,但是发现其维护性差、性能也多有不足,于是决定自己研制伞兵战车。
1998年伞兵战车立项,代号WZ506,2003年该车正式定型,是为03式伞兵战车。


03式伞兵战车参考了俄制同款装备的设计,使用了铝合金材料全焊接结构车体,严格控制车体重量,使得其总重只有8.2吨;其主要武器为1门30毫米机关炮、1挺5.8毫米并列机枪,1具红箭-73C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我国空军的运8可以一次可运载2辆03式伞兵战车,伊尔76则可以一次搭载3辆。
和平使命2014军事演习时,中国空军出动了3架伊尔76运输机,投放了9辆03式伞兵战车,对外展示了连级规模的重装空投能力。


据当时的空降空投总指挥李振波介绍:重装空投系统主要由四大分系统——牵引系统、主伞系统、脱离系统和缓冲系统。
其中,牵引系统包括牵引伞、牵引绳和牵引锁,主要作用是将战车从机舱内拉出来并开启主伞系统;主伞系统的作用是将战车的下坠速度减到允许的范围之内。
脱离和缓冲系统在落地瞬间开始工作,主伞脱离锁依靠车尾的弹簧装置将4个760平米的主伞与战车分离,以防战车被拽翻;而战车底部的缓冲系统同时打开,减轻落地冲击力对战车的损坏。
不难看出,这一系统跟俄罗斯的重装空投系统原理是类似的。


同时,重装空投对于运输机驾驶员的操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飞行时长达13500小时的特级飞行员邱德甫说,只有确保飞机航向、高度、速度、投放地点、战车重心等要素的准确性,才能确保空投任务的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我国空军目前具备空投单件10吨级装备的能力。
那么回到文章开头,42吨重的96A可以空投吗?答案已经很明确了:不能。
不光我国不能,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
到目前为止,类似美军那种在几米之高的高度进行超低空单件空投的重量限制是在25吨以下;而俄军正常高度的空投对单件兵器的重量限制是在20吨以内。


96A坦克的重量是俄军最大限度的2倍,是我军03式伞兵战车重量的5倍,真的很抱歉,这个确实是目前技术水平下达不到的。
要是真具备了这种水平,我国空降兵也不至于装备03式伞兵战车,而是直接上手主战坦克了和重型步战车了。
而且前面提到了人车一体空投目前只有苏联/俄罗斯试验过,因为危险性较大的缘故,其本身也没有普及,试验和宣传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世界其他国家军队包括我军并没有进行过这种试验,而且即便试验也是由空降兵先行的,不可能由陆军坦克兵去进行。
另外,貌似苏联和俄罗斯也没敢搞过夜间人车一体空投的。


而且《陆战之王》剧中,三位坦克兵的服装和装具也难以令人恭维。
导演和编剧的意图我们懂,无非是通过更加时髦的装备来展现我军帅气的一面,但是坦克内部空间狭小,剧中坦克兵的头盔夜视仪在真正的坦克行进中十有八九会被撞坏,更何况96A本身是有夜视能力的。
另外即便为了展现夜视仪,在剧中也没见有人使用,纯粹沦为了不实用的摆设。


至于在坦克空降过程中,坦克兵爬到高空中割断伞绳,这个真的就有点天马行空了。
所以《陆战之王》剧中开头这一段着实有些槽点满满。
实际上96A这样的主战坦克绝大多数都是在陆地溜达的,远程输送的话主要是依托铁路,然后通过运载车抵达战区附近,之后才使用自己的动力参战;
海上运输的话,坦克登陆舰和野牛气垫船可效劳;而空中运输的话,实际上很罕见,通常是空运,而不是空投。


所以,想要合理并刺激些的话,不妨设计一个坦克在铁路运输中出现险情,坦克兵排除万难,更贴近现实。
毕竟咱们拍的《陆战之王》是讲述解放军的写实作品,而不是《天龙特工队》那样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