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对中国技术封锁:造阻拦索的钢材绝对不能出口 结果中方靠自己搞定
2017-07-15 08:05:33



现代航母技术相当复杂,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工业部门,大大小小的分系统各个不容视轻,任何一个问题,往往后果严重。例如,2016年,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南下地中海,首次参与实战,作战中零损失,却有两架舰载机先后坠海,原因为拦阻索故障:突然断裂,让舰载机无法着舰,进而因油尽等原因摔掉。这回竟然被一个小小的拦阻索坑大了,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真不小,这2架舰载机占据俄军作战成本的绝大部分分额。这让俄军唯一一艘航母的处境太难了,也为西方媒体贬低俄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



俄舰载机入海
与岸基飞机着陆时可缓慢减速不同,舰载机着陆时,必须利用尾钩钩上拦阻索,进行强制减速,让舰载机停到甲板上,拦阻索与进场指引系统,光学辅助助降系统等构成了航母着陆系统。
中国发展航母时,阻拦索曾被认为是一只拦路虎,这东西的实质为钢丝绳,但是要求极为严格,需要能承受住舰载机尾钩的冲击力和阻拦力,更要具备较高的抗疲劳连续工作性能,硬度和韧性的要求对阻拦索材质工艺提出严苛要求。

舰载机如何着陆的介绍
中国为继建辽宁舰曾向俄罗斯求购所需一些材料及设备等,其它东西俄方都给了,唯独没给阻拦索。也许俄方想借机加价,以俄方的传统,这事能赶出来,据称,俄军连造阻拦索的钢材都绝对不能出口给中国;也许俄方想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不过现在看来,更大的可能:俄方自身有问题,生产不出合格的拦阻索,不敢给中国?



歼15着陆了
如今我们可以庆幸,当年决定不买了,回头靠自己搞定的决定实在太英明。当初没买到俄方的低质产品,不然我们可是亏大了。其实整个着陆系统都要自研,瓦良格到达中国时,这些设备都没有安装的。以前许多人认为,这套系统为中国利用乌克兰的技术,但是从近期,流出的辽宁舰照片看,其着舰系统,尤其阻拦系统内部结构与俄式系统不一样,显然为我们自已研发的产品。



拦阻索
拦阻索的研制不容易,过程谈不上什么技巧,完全依赖于大量试验,据说仅磨合试验,即经过上千次。原理几乎是公开的,设计也简单,难在造出合格品,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工艺问题,最终我们成功的解决问题,当辽宁舰服役时,整个着陆系统已完成。
我们可以看辽宁舰飞行甲板后部,共有四条拦截索,当时有人怀疑是否可用,主要理由就是:中国造不出拦阻索,可惜质疑被无法的打破了,2012年11月25日,也就是服役整3个月时,歼15第一次机轮轻触甲板,随后尾钩成功勾住一条阻拦索,舰载机滑行近百米后稳稳地停在甲板上,中国首次舰载机阻拦着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次着舰
辽宁舰服役数年来,整个着舰系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可靠性不容质疑。当然了,拦阻索仅为航母分系统的子项目的一个部件,无数个小部件汇集到一起才是现代航母,一个真正考验一个国家整体工业水平,显然中国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