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购买枭龙战机,却不在中航签合同?解释清楚不容易啊
2018-04-20 07:04:55



在近日举行的马来西亚国际防务展(DSA-2018)上,有会场消息称马来西亚空军已和巴基斯坦航空联合体签订了相关协议——马来西亚将购买数量不明的JF-17“枭龙”战斗机,还将获取相应的机体保养、修理以及发动机大修等相关技术和设备。


图为缅甸空军的JF-17“枭龙”战机,采购渠道为中航技进出口。
考虑到马来西亚空军“苦米格久矣”,早在2015年就有购入枭龙的想法,因此这桩生意应该是实锤了。但对于军迷来说,唯一的疑问在于:马来西亚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寻求中航技进出口有限公司这个“娘家”去买“枭龙”,而是要到巴基斯坦的展台上去谈生意呢?换句话说,这桩生意里头,中航技乃至成飞就没法出口创汇了么?
当然,这里头大有文章。只不过要解释清楚这两个问题没那么容易,还是要从“枭龙”项目的起源扯起。


图为“超-7”战斗机模型。
众所周知,“枭龙”战斗机是“中巴联合研制”的成果。但事实上,航空工业积淀几乎为零的巴基斯坦也就“负责掏钱”和“验收项目”,真正负责干活儿造飞机的是成飞,以及那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加入又退出的美国格鲁曼公司。
因此,无论是最早的歼-7CP,亦或是“军刀-2”和两个不同技术状态的“枭龙”原型机,其设计制造和试飞都是在成飞进行的,和巴基斯坦航空综合体可以说“没半点关系”。


图为首架“枭龙”双座版战斗机,首飞于中国成都。
因此,虽然“首架下线”、“百架下线”之类有关巴基斯坦航空综合体生产多少架枭龙,今后产能如何的新闻不绝于耳,只要搞清一个事实即可:巴基斯坦航空综合体(PAC)仅仅只是“枭龙”的组装厂,除此之外仅能生产部分简单零件,而包括发动机、航电、总线和雷达之内的大多数重要部件,都要仰仗黎明厂、南京光电所等众多中国上游企业的供给。
因此,不管马来西亚向中航技还是向巴基斯坦航空综合体购买“枭龙”战斗机及其配属服务,最终获利的大头依旧是中国军工企业,这是毋庸置疑的结果。


图为巴基斯坦出口的“Baktar-Shikan”反坦克导弹,“绿箭”为错误译名。
那么,为什么巴基斯坦航空综合体仅仅为“枭龙”的组装厂,却拥有了出口该战机的资格呢?因为打从一开始,巴基斯坦就有在穆斯林世界中推销“枭龙”战机,以增长自身在同类国家中影响力的想法。
而这种“交易”也不是没有先例:被错译成“绿箭”的“Baktar-Shikan”反坦克导弹其实就是红箭-8的马甲,其对穆斯林国家的出口成绩也一样硕果累累。


图为泰国装备的JAS-39战斗机。
而在东南亚这个宗教和文化多样化,又不免冲突明显的地区,各国之间的恩恩怨怨体现在军火购买意向时,便自然显得扑朔迷离:正如孟加拉国因佛教邻国缅甸和前属国巴基斯坦同时购入“枭龙”而转向购买苏制战斗机,又如缅甸绕过巴基斯坦航空综合体,直接向中航技选购“枭龙”,又如穆斯林国家马来西亚最终愿意将其米格-29再转让予印度那样,个中的利益考量和冲突纠葛就很难单纯用军备产品的优劣来说清楚,弄明白了。(利刃TO)